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2015-06-05 18:44张红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张红艳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令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探讨教师如何高效地主导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54-01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令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提问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我就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为题材探究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有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呈现的大多是静态的知识体系,有的旧知和新知联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预设导入问题时,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联系旧知,引出新知。如我在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根据例题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天唐僧化缘得到了三根一样长的甘蔗。他决定把甘蔗分给徒弟们吃,猪八戒嘴最馋,唐僧先分给他吃第一根甘蔗的1/2,然后分给孙悟空第二根甘蔗的2/4,最后分给最老实的沙僧第三根甘蔗的3/6。猪八戒一看这么分就不答应了,认为师傅偏心,非要吵着师傅重新分。同学们,你们认为师傅偏心了吗?你能帮唐僧解释解释吗?”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就将“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出来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思考余地,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堂提问不是将学生难倒,而是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也就是常说的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探索兴趣,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数学知识的新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这时的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价值,让学生一听到教师的问题就陷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问题。问题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问题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比较之下,问题二所包含的思考空间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三、提问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

小学生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常会从一样事物联想到另一样事物。小学数学知识大多前后连贯,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提问,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比加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启发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在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因此大大提高,同时能让他们学会知识迁移,使得学习变得高效而简易。

例如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一课时,笔者采用启发式提问:“前面学过的正比例关系中哪些量是成正比的?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学生是在学习了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来学习反比例的,这种承上启下式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学习反比例的量作好铺垫。这样对比着学习,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当学生回忆完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时,笔者马上切入反比例的教学:“从字面上看,反比例和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反比例关系中哪些量是相反的?它们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一连串启发式提问,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有开始联想的,有进行交流的,有自主探究的,他们都在积极地找寻规律。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心领神会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牢固,远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出效果.

四、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做到悬念性提问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可以使用悬念手法。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引发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的最佳状态,效果最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一上课就设置了一个让学生感到非常意外的问题:“小明前几天刚过了第10个生日,而他的爸爸刚过了第9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的求知欲望马上就会调动起来,很快就进入新知识的探究阶段。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合理安排,抓住那些关键点设疑,切忌问题的提出平平淡淡,老话重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也要恰到好处,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升华,时刻把握一个“度”字,让学生在课堂提问的情境中不断感悟,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