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建设

2015-06-05 21:48杨正虎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

杨正虎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了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所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43-0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建设一个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成为了老师追逐的目标。

一、了解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在小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具有量大面广、内容繁杂等特点。教师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确定并筛选出新教材和新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的难易度、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以“画图”概念为例,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要求小学生有感性认识,能够使用画图工具图箱和调色板画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加以简单的修饰等基本的操作;因此,理清、理顺各知识点的层次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

再者,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等都了如指掌。并能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并能灵活使用教材,适当调整教学案例,对哪些地方应补充内容,以及操作题、思考练习题的安排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初识flash动画》中,学生巩固练习的操作题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变形”工具的使用。在教学中本着教材编排目的,将操作题和课后的“评一评”结合起来,掌握较好的可将五角星拉大,掌握不好的将五角星改小,既得到了巩固,又使活动更有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直观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小学生天性爱玩,更要注意形象教学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小学生由于初次接触计算机,人人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一走进机房,就跃跃欲试,很想知道计算机的用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因此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画画、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气氛活跃,从而可以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之中。

三、注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满足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方式或手段进行的教学,其实质是“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充分开展“差异”性教学,能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学习的差异因素。学生个体问的差异存在于多个方面,形成差异的原因也有多种。不仅家庭环境因素的差异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巨大了障碍,另外还有学生兴趣差异、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对这些“差异”信息的搜集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踏踏实实地开展,不能把学生笼统地分成优、良、差三类。另一方面,灵活设计,有效开展“差异”性教学。教师在开展差异性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不能把教学目标统一定位成全体学生的最高目标。其次,教学中应采用集体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其中,学生的分组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我们所划分的小组大都是异质小组。实际上,相比异质小组,同质小组中学生的提高有可能更快一些,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小组。一方面。同质小组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的知识比在别人指导下掌握得更牢固;另一方面,在同质小组中,大家都处在同一水平线,更容易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有了成绩也更容易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平台

体验成功是主体性教育重要的发展性教学策略之一。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课中积极有效地应用这一策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胆地展示、交流,分享快乐,发展自我。例如,三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画图,作品创作成功了,哪怕是最简单的图画,如一个太阳、一辆卡车、草地上一群小鸡,那也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让他们尽情地展示,学生会显得非常的高兴,甚至有些得意,很有成就感,如果没有时间展示或被老师忽视了,学生会显得很失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的平台,让他们能更加的自信,让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新技术课程标准》上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所以,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学号信息课,为以后的学习加强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亓英丽.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