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区精神在赣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5-06-11 19:46刘龙辉王玲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运用大学生

刘龙辉 王玲

摘 要 赣南是苏维埃共和国的所在地,也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在赣州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弘扬苏区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意义,也有传承意义。如何将苏区精神着力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是本文所要分析了阐述的话题。

关键词 苏区精神 大学生 思政教育 运用

弘扬苏区精神,将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苏区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苏区精神的育人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

对于“苏区精神”的内涵,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同志对苏区精神的重要论述,标志着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道纳入了中国革命精神体系,也深刻地阐明了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实质意义上,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思想路线、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在精神上的集中反映,是从苏区的建设、发展进程以及在苏区开展的军事反“围剿”斗争等思想观念中提炼出的本质、核心和灵魂,能对社会行为与意识产生积极的感召、引导等作用的科学的文化精髓。

二、苏区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苏区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通过弘扬苏区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激发大学生不懈进取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将苏区精神着力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

1、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要将苏区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赣南苏区是中国革命前进的伟大基地,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中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曲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党和红军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華的历史。对于共和国而言,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造化,还不如说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就的。赣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赣南苏区对中国革命、对伟大长征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在我们今天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应当大力的继承和弘扬。借助于这一“中介”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和胆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现实中实现崇高理想、人生价值的“行动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贯穿于教育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思想的灌输,学科本身庄重、肃穆,这种严肃氛围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使整个教育过程官方味十足,缺乏亲切力和吸引力,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性化”,充满“趣味性”,学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一新概念。其终极目的是以生活为基点突出主体性,通过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而引领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馆和毛泽东故居,欣赏歌剧“十送红军”,观看经典红色电影“长征”、“红色摇篮”“冬梅”等,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建立评价奖励机制。组织主题为“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论文评比活动。通过丰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情感渲染与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苏区精神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苏区精神尽管是几十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苏区精神已经成为标志性、权威性的概念,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苏区精神研究作为组织行为正广泛持续地开展,并越来越多地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经济政治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弘扬苏区精神,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蕴藏着无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弘扬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苏区精神的育人功能,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2015年度赣州市级社会科学研究《弘扬苏区精神在赣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编号:15107)成果

参考文献:

[1]曾小锋,田有煌.论苏区精神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2008(4).

[2]翁礼成.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理论探讨,2012,(1).

[3]陈东英,林春.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J].前沿,2011,(17).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运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