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贽与马丁路德“平等自由人性论”的伦理思想

2015-06-11 22:31王悦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异端李贽思想

王悦

摘 要 李贽与马丁路德作为中国与西方哲学史上两位泰斗级哲学家,却都是当时社会的“异端”。儒家对异端有特定的解释,《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己也。”朱熹集注中说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他们的观点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但是又是封建主流思想所批判的。对于他们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在中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两者的研究,探寻到马丁路德和李贽对中西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自由平等执一之理因信称义

一、李贽与马丁路德理论提出的背景

1、明末属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的动荡,农民起义不断冲击着封建统治。再加上外族的入侵,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与此同时,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生产十分活跃,促使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社会的发展机制矛盾的多元化,复杂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奢靡成风,贪污,贿赂公行,吏治败坏到了极点,统治阶级的奢靡之风引发了明末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士大夫们都在寻求生活的乐趣,希望从长期的禁欲主义中挣脱出来,享受人生欢乐的強烈愿望。这样一来,人的自我意识从长期的封建伦理纲常中逐渐觉醒,希望人性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儒学的正统思想已经满足不了士大夫的需求,这就促使明末的思想文化异常的活跃,传统的儒学走向没落,新的演变方向出现多种探索,出现了拒斥于大雅之堂外的“异端”思想。

2、李贽生活的年代,与马丁·路德时期的社会背景,形式,内容,大抵相同。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的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诸侯,贵族,僧侣,城市贵族和农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复杂。罗马天主教会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最高裁判者,封建制度,基督神学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文化的发展。随后,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早期的思想启蒙者反对神的权威,要求人的尊严;要求尘世的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的桎梏,强调人的价值。

二、“平等观”

1、个体的人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在长期备受封建伦理束缚的明末清初的时代,平等观的提出正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李贽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呐喊者。他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伪善的。他提出“迩言为善”的命题:“迩言者,近言也。……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络,极浅极近,皆为百姓日用之迩言也”他认为,凡是平民百姓的为自己的私立而说的话,大家都共同认可,共同言说的话,都是“真迩言”。这些“迩言”就是道德上用来评判善恶的标准。李贽用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圣人与平民百姓之间的不平等,要求任何人在言语权的平等,在人格上的独立。

2、在“迩言为善”的基础上,李贽又阐述了“致一之理”的命题。在德性的能力上,圣人与平民百姓是相同的。不存在圣人王侯就高人一等的道理。这也正是李贽“童心生知”的必然发展结果:“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这样的观点也正是对儒家“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观的公然对立。于此同时,李贽又在男女平等观上,李贽反对“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女子在对有些事物的见解上足可令男子“羞愧汗流,不敢出声”,女人学道,才可使大道流行无间。他反对程朱理学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在当时社会,李贽提出了人生皆来平等的“平等观”,无疑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抨击。

3、同时,在中世纪教会压迫下的欧洲。路德首倡民族的、独立的、自主的教会以及信徒完全平等的原则,他反对罗马教皇控制德国教会,力图断绝与罗马教会的所有联系,建立本民族的教会。在世俗生活中,强调每个人的职业责任,代表了西方近代社会道德最特有的本质,是西方文化的主要基础。他认为,神职人员并不比普通信众高贵或优越,对基督徒进行“属灵”与“属世”的划分完全是虚伪的谎言。

三、“自由论”

在日常用语中,自由一词就是指不受限制或者控制。一个人的自由就是他的行为和思想不受他人的控制。尚可把“自由”分为“行为自由”和“灵魂自由”。行为自由就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是自由的,目的是获得人性的尊严。而灵魂的自由就是指人的意志,认知,精神等方面的自由。李贽在他的自由论中首先反对的是传统的“执一”之理。反对孟子“执一”的独断性的价值标准。他曾说到:“孟氏之学,未免执定说以骋己见,而欲以死语活人也。若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而却印行以通天下后世,是执一也。执一便是害道,不执一说,便可通行,不定死法,便足活世。”如果偏执是独断,错误的观念,变会印象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因此他尊重个人的思想言论自由,认为个人具有优先性,社会价值的最终立足点在于个人。他说“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他认为人的秉性,个性都不同,因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李贽强调的人的外在自由,而马丁路德更加强调精神的自由,心灵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人在有关自己的事物中作自己的主宰,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和思维,马丁路德在他的文章《基督徒的自由》一书中这样写到: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王,不受任何人管辖;基督徒是全然忠顺的众人之仆,受所有人管辖。这是他提出的自由与奴役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基督徒是完全自由的,尽管饱受外部的不幸,但对灵魂是毫无伤害的,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他提出的“因信称义”也是基于此。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理论和基本信条。他认为“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人们仅凭信仰圣经,信仰基督就可豁罪,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他大胆的批判罗马教会售卖赎罪券,教会的“中介作用”遭到了否定。他宣称:信徒得救不靠教皇,不靠圣礼,只靠终生信仰上帝。这就为鼓励人们有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李贽和马丁路德都是是时代精神曙光的“先知者”,不受管束、崇尚自由都是二人的性格特征。二人提出的自由、平等的观点在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主流思想所抗衡的,都属于社会的“异端”,总之,李贽认为平等自由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他的理论思想是对个性平等自由的呼唤,在道德范围内充满平等、自由和尊重个性的精神,是对个性自由的呼唤,冲破封建社会礼教、政刑的束缚,又从客观上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对于改变政治制度的需求,具有反对封建等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战斗意义。而马丁路德是通过他的理论思想,用他的平等自由观使个人摆脱人神之间的一切阻隔和束缚,使自己的良心直接面对上帝,使上帝世俗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心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锁链”。马丁路德的通过他的宗教改革使德意志成功的脱离了罗马教会的控制,推进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教会分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容肇祖.李卓吾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林其贤.李卓吾事迹系年[M].台北:二文津出版社,1988.

[3]容肇祖.李贽年谱[M].三联书社,1957.

[4]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刘修明.李贽的思想历程和价值取向[M].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7]袁庆和.关于马丁路德历史成就的评价问题[J].史学月刊,1982(2).

[8]王艾明.论马丁路德的神学伦理学遗产[J].金陵神学志,2006(2).

[9]章可.论马丁路德形象在晚清中国的传衍[J].

[10]林泽荣.略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2).

[11]施锐.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J].外语学刊,2011(2).

猜你喜欢
异端李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崇实黜虚:冯从吾“异端”观析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异端审判所:线列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