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悲剧成因浅析

2015-06-18 09:16邓安琪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亨伯奎尔洛丽塔

邓安琪

内容摘要:《洛丽塔》中的洛丽塔如同一只蝴蝶,在短暂的美丽后悲伤逝去。本文分别从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分析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洛丽塔 悲剧成因 蝶

《洛丽塔》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13岁女孩的畸恋故事,小说以亨伯特枪杀奎尔蒂后入狱自杀,洛丽塔难产而亡作为结尾,以这种毁灭的方式彻底结束这段不伦之恋。

纳博科夫除了热爱文学和写作以外,他一生最大的嗜好莫过于捕捉蝴蝶,对此简直到了痴迷的态度。博纳科夫也曾说《洛丽塔》一书即是五十年代他于捕蝶的闲暇之余断断续续地写成的,他用暗示、花名册、谜语、双关语、诙谐模仿、不同的语言转换及前后对应等手法来表明洛丽塔的身份是一只蝴蝶:A.1952年,他捕获到一种特殊的雌性蝴蝶以他的名字命名,分为二类,一类叫“多洛蕾丝”, 英文是Dolores,而洛丽塔又名“多洛蕾丝”,也就是说洛丽塔是一只叫“多洛蕾丝”的蝴蝶;B. 在大百科全书中蝴蝶的序号是22,洛丽塔的学号也为22。洛丽塔与蝴蝶一样,最喜欢的食品是水果;C.当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周游,以及奎尔蒂跟踪并拐走洛丽塔后,他们在他们在旅馆登记用的化名几乎都与蝴蝶有关。还有亨伯特是在一家叫“着魔的猎人”的旅馆占有了洛丽塔,而奎尔蒂写了《着魔的猎人》一剧,洛丽塔通过演戏而跟奎尔蒂熟识并与之逃跑,这里的亨伯特与奎尔蒂都是着魔的猎人,洛丽塔是他们共同的“美丽的、暖色调的”猎物,是他们要捕捉的蝴蝶。

在我看来洛丽塔这只“变态”蝴蝶的人生悲剧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洛丽塔本身

洛丽塔自小就是个任性、淘气的孩子。幼年丧父、男孩子的欺辱、母亲的自私使她成了执拗而又不可捉摸、粗暴而又爱挑剔的女孩,成了母亲眼中的害虫。五彩缤纷的连环画报、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电影、音乐、棒球等宣传画册让这个孩子无心学业。她对生活的所有追求就是当一个神气十足的棒球投手或电影明星。正是她个性中的二重性——天生的温柔如梦的孩子气和后天的怪异叛逆的粗野使亨伯特为之着迷。她是一只绚丽魅惑的蝴蝶,是一只小妖女,骨子里就带有放荡的因子,在“着魔的猎人”旅馆中,是她首先引诱了亨伯特,出于对性的好奇探寻。亨伯特甚至不是年仅十二岁的洛丽塔的第一个情人,这个早熟的少女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童贞。其实洛丽塔最大的愚蠢在于对于未知经验的妄念和盲目追逐。对于洛丽塔来说,接受亨伯特既是逃离枯燥乏味的小镇生活的机会,又能满足她在美国生活方式下培养出的有伤风化的欲望。然而,危险在于一旦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失控便接踵而至。所以当洛丽塔厌倦了亨伯特的欲望游戏,又不甘于亨伯特的囚禁后,奎尔蒂的出现意味着打开了另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洛丽塔就这么不假思索地随奎尔蒂私奔,结局却是遭到奎尔蒂无情抛弃,最终沦落于贫困。以至于三年后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当年妩媚性感的娇俏少女变成了这样一幅形象:“她身体笨重,大腹便便,头似乎变小了,长着淡淡雀斑的双颊深深凹陷下去,裸露的小腿和胳膊已失去原先太阳留下的光泽,细细的汗毛暴露无遗”,正如同一只五彩斑斓的蝶在肃杀的秋风中无力地扇动自己的翅膀,等待着最终的宿命。

二.亨伯特

亨伯特无疑在这场悲剧中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他是导致洛丽塔人生出现第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罪魁祸首。在他十三岁那年不幸因伤寒早夭的初恋安娜贝尔,成为他“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韵事的永恒障碍”,使他的爱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他的成年生活是双重的:表面上,他与一般男人一样,寻花问柳然后步入婚姻;暗地里,对“性感少女”的欲望一直折磨着他,让他身心备受煎熬。成年的女子只不过是他缓解性需求的工具,那些浑身披散着自然光泽的小仙女才是他真正渴求的,他幻想她们永远在自己身边嬉戏,永远不要长大。这种病态的心理注定了悲剧的开始。从遇到洛丽塔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就开始飞速运转。为了呆在洛丽塔的身边,为了光明正大的对她做出亲昵的举动,他违背自己的心愿和夏洛特结了婚,成为了她的继父。“还在洛丽塔的母亲在世时,亨伯特就故意挑逗性的拥抱和抚摸她。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发生关系,但是亨伯特还是获得了‘最终震动的那种炽热的快感。在这整个过程中,洛丽塔一直拿着红苹果,‘贪婪地吃着她太古时的果子。显然,亨伯特这条蛇引诱洛丽塔偷吃了‘性爱之禁果。”①等到洛丽塔的母亲去世后,他风驰电掣地开车到营地,迫不及待地带走了梦寐以求的猎物,从此开始了表面上是父女,实际上是情人的同居旅程。在路上,为了让不太情愿的洛丽塔随时满足他的兽欲,亨伯特采用为她买漂亮衣服及小玩意儿或给零花钱的手段笼络她,使洛丽塔迅速掌握了以性作为交易而达到目的的方法。同时,亨伯特怕洛丽塔泄漏乱伦的秘密,不许她跟任何人搭话与交往,并威胁说她要不听话,就把她送到荒无人烟的小屋去;他还打着爱的幌子向洛丽塔灌输乱伦的合法性等等。“亨伯特与其说是她的监护人,不如说是她的监视人”②,他阻止洛丽塔青春期的一切正常交往,控制她参与有益的活动与游戏,使她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完全生活在压抑状态下。可以说,是陌生的环境与严格的监视把洛丽塔封闭起来了,使她心智不能正常发育,表现出比本人年龄滞后的社交能力与情商,导致她轻易地相信奎尔蒂,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之路。

三.奎尔蒂

阔别三年,已成为大腹便便的孕妇的洛丽塔拒绝亨伯特重归于好的提议后告诉亨伯特“他撕碎了我的心,而你不过撕碎了我的生活”。这个他,指的就是奎尔蒂。在比尔兹利短暂就读时,洛丽塔产生了做演员的欲望,并且在参加校内戏剧《着魔猎人》彩排时与奎尔蒂有了联系。她和妈妈以前的这个熟人,一个她极为崇拜的剧作家、她为之神魂颠倒的唯一男性,实际上是一个疯狂地纵乐、吸毒又内心邪恶的骗子。他诱拐了急于想摆脱亨伯特控制、一心想当明星的洛丽塔。“当她满怀希望跟着她痴迷的奎尔蒂这个流氓剧作家逃离以后,本以为可以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却因他的性爱怪癖而备受折、不堪虐待,最后选择同老实人狄克结婚。奎尔蒂本来是洛丽塔的救命稻草,但是这根稻草却反而将其进一步带入绝望的深渊,所以洛丽塔才会说奎尔蒂伤了她的心,因为她彻底摧毁了她最后的希望。”③奎尔蒂和亨伯特一样也喜爱小女孩,他诱骗她们,利用她们拍色情电影,然后再像扔旧玩具一样丢开。可他是洛丽塔才十岁的时候就迷上的男人, 即使他玩弄了她, 抛弃了她,她还是爱他。成年之后,她依然认为自己迟早还是要回到奎尔蒂身边去的, 她对被自己婉拒而绝望哭泣的亨伯特说:“噢, 别哭, 我很难过,我负了你那么多, 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由此可见,正是这个洛丽塔痴迷的男人导致了洛丽塔人生第二次的转变,使她陷入了穷困的生活。

四.夏洛特

在夏洛特身上,我们看到又一颗扭曲的心灵。夏洛特年轻时是一个可爱而放荡的女孩,嫁给年长自己二十岁的黑兹先生。儿子的早夭给她心灵留下了阴影,丈夫的离世使她和洛丽塔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由于对教堂和读书俱乐部满怀盲目的信仰,她的贪图风度和对女儿的那副苛刻、冷酷而又轻蔑的态度使其显得格外幼稚可笑。对自己责任的漠视,使她不断把洛丽塔送到混乱的夏令营和严格的寄宿学校,并且对女儿在夏令营的荒唐行为毫不知情。当亨伯特被安排在她家寄宿时,她没有拒绝这位帅气的陌生人,丝毫没有意识到他可能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危险,而是沉浸在自己对于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幻想中。她事实上已成为亨伯特和洛丽塔畸形之恋的媒介和牺牲品。嫁给亨伯特后,她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和自尊:她放弃了独立工作的计划,亨伯特微薄的收入让她激动不已;当密谋除掉她的亨伯特对她发威时,她竟毫不知情地跪在地上求他的原谅;发现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猥亵念头时,她仍然心存幻想。正是夏洛特畸形的母爱和自私的欲望导致她家破人亡。

最终,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洛丽塔这只“变态”蝴蝶,早早地破茧而出,还没有经历过多少美好流年就在欲望交织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独自枯萎化作尘埃。

注 释

①②何岳球.洛丽塔:博纳科夫的“变态”蝴蝶.外国文学研究,2008,(05):118-124

③朱毅;晋刚.教育的尴尬——试究《洛丽塔》悲剧性结局背后的深层原因[J].安徽文学,2011,(11):98-100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冯亦代主编:美国文艺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张婵.解读纳博科夫《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人生[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亨伯奎尔洛丽塔
马奎尔四年等一回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从困惑到重生:《船讯》主人公奎尔成长历程研究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