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夫海纳论艺术对历史的见证作用

2015-06-18 09:30张文彬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内容摘要: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对历史的见证并不是被动的反映,艺术对历史的见证是积极的。它通过提供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并表明现实世界的性质这两种方式来积极地见证历史。审美对象的世界有凝固成历史形象的趋势,现实反过来模仿艺术,现实反而是艺术的作品,艺术对历史起着一种无可避免的构成作用。艺术的真实性是它在历史解释与历史构成中起积极作用的原因,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它表现了现实意义与情感本质,正是在这个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具有对历史的超越性与引导性。

关键词:杜夫海纳 艺术与历史 历史见证 历史构建 艺术真实

关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提出:“艺术对历史可以有压力”[1],这个观点不仅意味着艺术在法理上有其自身的历史或在事实上它也在历史范围之内,还意味着艺术在历史解释与构成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

一.艺术是积极的历史见证者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对艺术作品的见证历史,在不同地方分别用到以下说法:“为现实作证”[2]、“审美对象可以为现实世界作证”[3]、“可以证实现实”[4]、“历史的见证”[5],他从艺术作品呈现历史现实面貌、表明历史现实性质两方面论述了艺术是积极的历史见证者。

1.艺术世界通过提供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来见证历史

杜夫海纳认为,在普通知觉中,我们关心的是在对象之外寻找对象给我们提供的可能事物或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与普通知觉相比,审美知觉能深入考察对象,以便通过感觉去发现一个内部世界,一个潜伏在感觉中的艺术世界。杜夫海纳说:“正是这个世界可以证实现实。但它不是用陈述现实确实是什么,而是通过提供我们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这种方式来证实的。”[6]艺术证实现实是通过提供我们“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而不是用“陈述现实确实是什么”,这是由艺术的功能所决定的,杜夫海纳相信艺术给予我们感知一个典型对象时,促使我们去读解表现,去发现只有在感觉中才显示的气氛,而不是关注细节的客观性。

杜夫海纳进而指出:“通过创造新的再现方式,艺术教给我们观看(现实)。”[7]艺术在自以为再现现实的时刻,几乎是在创造现实。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世界呈现的并非现实事实,艺术并非现实的翻版:艺术不是照搬,实际上也并不存在能与审美知觉对等的现实,所以艺术呈现中的变形是必然的,这其实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他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明艺术见证现实采取的提供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米开朗基罗画的奴隶,现实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人体上半身的抽搐方式;蓝蝴蝶花的扭曲形象也只能在梵高的画中才可以看到。不过,艺术仍然是真实的,因为艺术帮助我们认识现实,它表现现实所要表现的东西。在杜夫海纳看来,已经存在的对象对艺术家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吸引和鼓动艺术家的是世界的对象中尚未完成的东西,就是现实无法把握的维度,而这种维度只显示于情感,只有艺术才能把它固定并传达出来。所以艺术家应该陈述的就不是客观现实,艺术家的任务是表现对象而不是模仿对象,他应解除客观认识加在对象身上的禁令,让对象自己去表述。这样,艺术创作一方面把现实变形,使它成为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在变形的同时让现实呈现它所要表现的意义。

2.艺术世界通过表明现实世界的性质来见证历史

杜夫海纳认为:“作品不仅表明作者的个性,而且表明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世界。”[8]杜夫海纳意识到如果考察作品的产生,就会明白作品是一个介入现实的作品,作品的真正性由它介入现实的深度来衡量,是力求表达现实性质的一种真正性。尽管艺术家关心的首先是创作自己的作品,艺术家的真实在于满足一种技巧要求和一种精神要求,实现自己的作品和表述自己,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也是在创造自己。但艺术家知道,在创作时“始终承受着他在历史现实中所处的这种地位,因而围攻他的这种现实的某些东西势必要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9]艺术作品与历史现实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见证历史的必然性。

杜夫海纳曾感叹艺术对历史作出非常可贵的贡献,在他看来艺术作品要表明创造它的艺术家曾经生活过的那个现实世界的性质。杜夫海纳坚信马拉美、德彪西、莫奈、莫里哀都成为一个时期的特征,因为他们的作品表明了历史时代的性质,甚至当作品并不企图再现与它的创作同时的这种现实时,它仍然为这种现实作证,而且,“作品表现的东西还是现实的表现”。[10]原因在于真正的作者在表现自己时,必须表现围绕他的现实,他的创作活动是对这种现实的反应。艺术家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把自己投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他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表现现实;艺术作品揭示的世界是个比它连结的现实更为广阔的世界,能容纳更多样的现实,而不只是在文化上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某种现实。

二.艺术通过构建历史来见证历史

对现实与艺术的关系,杜夫海纳还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现实反过来也模仿艺术:现实在人化的同时进行审美化。”[11]杜夫海纳认为,现实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时存在着实用对象和审美对象,例如农田和花园,城市的喧哗和音乐会的音乐,甚至日用品也打上艺术活动的烙印,致使审美和非审美的界限很难分清。因此审美对象的世界适合这种现实就不足为奇了。杜夫海纳认为艺术指引和激发我们对这种现实的感知:“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由审美经验来哺育的。”[12]对现实的感知,既模仿审美经验,又从中得到启发。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既参与对现实的感知又通过现实对它感知方式的模仿而介入现实。他说,我们在街上碰到某个女人,她的梳妆打扮好像模仿一个电影明星,而电影明星本人也可能模仿某个名人肖像。现实生活中的激情有时带有某种喜剧色彩或操着某个英雄人物的语言,而不是那么自发的。普通事物也借用审美模型,杜夫海纳甚至断言,在我们不断的静观下,最顽固的东西最后也带有人的眼光烙印,或者说,天空模仿风景画家,大海模仿诗人。在他看来,只要现实适于人的目光,它就适于艺术。杜夫海纳提出:“现实可以说是艺术的作品。”[13]杜夫海纳认为,现实作为自然,仍然是人的作品,也几乎是艺术作品。除了艺术本身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它以更积极有力的姿态参与着历史的构成,以这种积极的姿态来见证历史,它对现实历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endprint

三.艺术的真实性是它在历史见证中起积极作用的原因

杜夫海纳对“艺术对历史可以有压力”的直接根据是“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是严肃的——而且对历史可以有压力,——因为艺术是真实的。”[14]

1.再现的真实性

“艺术表述的不是现实的现实性,而是它所表现的现实的一种意义。”[15]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科学的真实,向艺术要求的与向科学要求的是不同的,不过也必须有一个已经给予的呈现于知觉并在科学上可解释的现实作为前提,我们期待艺术去反映它,不过我们不会考虑经艺术加工了的这个现实是否是原来的呈现物给予的。杜夫海纳反对“真实就是模仿”这种观点,认为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艺术的顶峰也就是以假乱真了,而不会促使艺术家或欣赏者去逐步发现以自己为尺度的真实性的。杜夫海纳坚持必须放弃真实性是以相像与否来衡量的概念,而应认识到艺术的真实是意义的真实: “艺术表述的不是现实的现实性,而是它所表示的一种意义。这个意义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现实可以借以出现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物理公式可以说明的那种现实的现实性。”[17]杜夫海纳认识到审美对象是无意在自己身上产生现实或照搬现实的,它表述现实,在表述中揭示现实,见证历史。

2.表现的真实

杜夫海纳对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有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再现不是艺术的目的,作品只是为表现而再现:审美对象与其说是对现实进行客观认识的出发点,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表现进行读解的出发点;所以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是完全需要的,艺术见证历史具有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审美对象的世界,就是一个情感范畴的世界。”[18]

杜夫海纳对表现的真实的讨论主要通过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来进行的。杜夫海纳认为纯音乐保持着一种非概念性的意义,因为它不叙述、不描绘,也不论述,有着表现的本质,这种表现完全内在于感性,与现实的关系就产生在这种表现之中,“因此,当我们说某个赋格曲表现的欢乐向我们打开巴赫的世界时,世界这个词就表示与现实的一种关系。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概念,然而它是真实的。”[19]杜夫海纳认为不需要核实这个欢乐的世界是否合乎现实,因为现实确认了它,所以巴赫的世界是真实的。对于标题音乐,杜夫海纳说:“音乐的功能永远是使我们听到某些音响体系,而绝非暗示形象或模拟现实”,“我不需要重建历史的现实,也不需要重建标题可能令人想到的创作背景。”[20]杜夫海纳以德彪西的《大海》为例,认为音乐显示的是像大海一样的某种东西,是大海的那些真正是海的东西:它的情感本质,这种本质比所有经验的体貌特征更为可靠,更能让人意会。

因此,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对现实而言是真实的,因为它对自身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在审美对象的完美中感到它的真实性,“它把感性变成一种真正的又回到表现的原始功能的语言,这是艺术创造的奇迹。”[21]另外,审美对象“先于现实以说明现实”[22],而不是重复现实,因为真实只是对主体意识而言的。正是艺术具有这种再现与表现的真实,使得艺术可以摆脱现实真实的禁锢,而表现出历史的本质性的真实,可以在艺术世界里呈现出现实世界应该具有的样子,可以表现出历史的本质与意义,而不至于被细琐的局部真实所束缚。正是艺术具有再现与表现的真实性,才可以建立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审美对象以它无可比拟的超越历史的独特美感,吸引鼓励世人对它的模仿与追寻,从而才有可能让现实世界部分地成为艺术的作品。艺术见证历史的力量与构成历史的确信均来自它的真实性。

四.对海德格尔艺术与历史观的继承与突破

杜夫海纳对艺术见证历史的看法,是对海德格尔艺术与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海德格尔宣称“艺术是根本性意义上的历史”[23],艺术是使历史实现无蔽状态从而进入到历史的真实状态的冲力。海德格尔强调艺术作品是真理发生的根本性方式,历史本质呈现的最根本方式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领会”活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24],艺术是使“先前遮蔽者敞开出来,让它自行显示出来”[25]的使之成形的活动。单纯的事实要被带入艺术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才“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存在者之无蔽状态才会在此发生。艺术让昏暗平庸的现成事物进入敞开之地,使之成为处于光亮敞开状态的存在者,从而使历史的本质得到显现。海德格尔对艺术呈现历史本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做了意义深远的探索,因此杜夫海纳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艺术通过呈现现实世界的性质来见证历史。杜夫海纳认为艺术证实现实是通过提供我们“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而不是用“陈述现实确实是什么”, 而海德格尔早就认为诗人是通过写诗的方式来表达对存在的领会:“在这里,每一事物:一棵树,一所房屋,一座山,一声鸟鸣都显现出千姿百态,不同凡响。”[26]这些事物是进入艺术品的存在者,这个境界正是杜夫海纳所说的“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之思就是最初的诗”[27],只有扎根于“存在”,才能走出形而上学的迷宫,不迷失于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与“存在物”的混淆。[28]梅洛·庞蒂也说过:“在我能对世界作任何分析之前,世界已经存在。”[29]杜夫海纳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上述论断有所继承和发展,他对艺术真实的思考摆脱形而上学的玄思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与纯粹意识而强调再现的真实与表现的真实。英加登宣称:“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形而上学质的显示中,才达到了它的顶点。”[30]杜夫海纳在继承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艺术真实性的形而上性质是从审美经验切入的。

杜夫海纳关于再现真实在于意义的真实还是深受海德格尔历史本质论的影响,不过他在表现的真实性上提出了情感本质的真实,而且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再现的目的在于表现,更强调表现对见证历史的作用,“每部作品都说出自然的某些东西”[31]杜夫海纳不承认海德格尔所认可的历史本质的绝对性与唯一性,尽管他确信历史意义的客观性,不过这个意义的客观性是来自读者对艺术作品的忠实理解。历史真实,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杜夫海纳确信“作品的真理就在作品的意义之中”[32],作品的真理来自作家:“作家的真理在作品之中。”[33]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是艺术家对他所处现实世界做出的反应与解读,带有艺术家的个人性,艺术作品见证历史带有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杜夫海纳进而提出艺术对历史的构建作用,认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艺术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现实在成为艺术模仿对象的同时,也在模仿艺术,这也是杜夫海纳艺术与历史观的一个别出心裁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endprint

五.结语

杜夫海纳认为,艺术见证历史并不是被动的反映,艺术对历史的见证是积极的。它通过提供现实可能呈现的面貌并表明艺术家曾经生活过的那个现实世界的性质这两种方式来积极的见证历史;而且审美对象的世界有凝固成为历史形象的趋向并具有这种现实性,现实在成为艺术模仿对象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模仿艺术,艺术对现实起着一种无可避免的构成作用。艺术对历史的积极解释与积极构成的双重作用来自它本身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再现的真实性和表现的真实性,真实性在于表现现实意义与情感本质,正是在这个真实性的基础上,艺术具有对历史的超越性、引导性与构建性。杜夫海纳的艺术与历史观深受海德格尔的影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发展,体现了他对这个西方哲学史、艺术史上重大论题的睿智思考。

注 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542.586.540.584.542.584.585.

586.586.586.585.587.588.542.556.550.556.556.588.560.568.569.

[23][德]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54.

[2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73.

[25][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4.

[26][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7.

[27][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9.

[28][美]考夫曼.存在主义[M].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19.

[29][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

[30][波兰]英加登.论文学作品[M].张振辉译.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86.

[1][32][3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67.163.163.

(作者介绍:张文彬,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