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进城》中女主人公的责任担当

2015-06-18 09:33曾雪阳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女性伦理

内容摘要:家庭伦理剧《小麦进城》择取知青返城这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凤凰女”的励志故事,将真挚的情感叙事和深刻的伦理关怀融入剧情,让观众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达到了感召与启发的目的。它通过塑造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女主人公形象,诠释了“中国式”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内涵。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应当坚守自己的岗位,通过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与男性比肩而立,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奠定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

关键词:《小麦进城》 家庭 伦理 女性 主体意识

文学艺术作品对女性权利与地位的关注,往往都离不开婚姻与家庭及其时代背景。女性平等地位的取得应贯穿于社会、家庭,当然最稳固最常态的平等应该取决于人的自我认可意识。基于这一点,直到今天,男女平等仍还没有真正实现。对于女性,被平等和等待平等都是不现实的。女性要追求真正的解放,实现自我价值,就应该首先承担起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的责任。家庭伦理剧《小麦进城》择取知青返城这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凤凰女”的励志故事,诠释了女性的责任担当之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具体来说,《小麦进城》中主人公的责任担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婚恋选择上的忠贞不渝

中国有句古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婚姻在女性一生中的重要地位。一桩美满的婚姻是幸福家庭的开始。爱情与婚姻的“缘分”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爱情机遇”。比如《小麦进城》中女主人公王小麦的婚姻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爱情机遇”之上。开始于50年代中期结束于70年代末的知青上山下乡潮一下子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很多从大中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锻炼时,正赶上婚配的年龄,在“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精神倡导下,鼓励知青与农村女孩结婚成为“扎根农村”的有效手段。很多优秀的农村女孩也被纳入到知青们择偶的范围。《小麦进城》中王小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与从北京来的知青林木相识、相恋并成婚。林木的知识分子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在大山里长大的王小麦,而王小麦的健康、开朗、聪明、能干也成了文弱书生林木的倚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一切真挚情感建立的基础,同样包括爱情与婚姻。荧幕上王小麦与林木“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琴瑟和鸣、妇唱夫随”的农家生活未尝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和谐。没有尊卑,只有珍爱。毫无疑问,这是超越物质与地位等级的纯爱情结合。这是王小麦幸福而简朴生活的开始,也是她执着进城守候婚姻与扎根城市的原动力。

但是农村妇女与知青的婚姻充满了时代的偶然,也潜伏着危机。知青下乡,让千里迢迢素不相识的农村女认识了知青男;生存困境,让文弱书生在特定环境下有了欣赏和肯定开朗善良聪慧能干的下里巴人在劳作上的价值的理由;“扎根农村”的舆论引导暂时模糊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未来太遥远,把握当下成了很多知青在农村成家的心理基础。《小麦进城》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诸多偶然中走进了婚姻。应该说,他们的婚姻与家庭也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的,但是差别与距离是真实的存在,所以隐患随时有可能爆发。中国的婚姻往往不是仅仅建立在个体男女的爱情基础之上,而是两个家族、甚至两种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同,则合;异,则分。

女主人公王小麦的父母亲担心女儿将来被抛弃而受伤害,所以并不看好她和林木的婚姻;林木的家人更是不认可这桩婚姻,认为王小麦想跨越农村与城市、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距离对林家是一种损害。但是,主人公王小麦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她的爱情和婚姻,并坚贞不渝地守卫它。在农村,她并不缺少追求者,可她只爱林木,虽然林木并不能给予他任何体力上、物质上的帮衬;到了城市,林木的精神背叛和林家的百般刁难成了主人公王小麦的双重压力,但是她仍然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婚姻,并处处为林木、林家化解危机。林木之于王小麦,既是她的所爱,也是她认为的责任。所以,她追随,帮助,等待,鼓励,包容,宽恕;所以她不会选择纠缠,也没有选择离去。这就是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对爱情的责任担当。

二.在家庭经营上的全力以赴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婚姻与家庭,很多诗词中都有远古婚俗的痕迹。“鸠占鹊巢”这一成语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是对古代男娶女嫁的一种形象比喻。中国汉族的婚姻习俗基本上是女居夫家、敬老爱幼,就好比鸠占据鹊巢一样是天性。所以自古以来,成就一桩婚姻,男方至少得为新婚妻子提供一个住所。可是,《小麦进城》中女主人公王小麦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林木对于他和王小麦的婚姻的付出,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感情。是王小麦发现并认可了他的价值,并义无返顾地支撑起了林木和他们的家。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更没有完美无缺的丈夫和妻子。《小麦进城》中男主人公林木的文雅气质和渊博的知识与他不够强健的体魄、不善于农耕是对立存在的,女主人公王小麦的聪敏、健康、活泼、勤劳、善良与她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农家出身也是同时存在的。但是,男女主人公的组合,在农村时他们恰到好处地扬长避短,男主人公侧重于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女主人公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各得其所,所以他们在农村时生活得很和谐。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女主人公王小麦全力支持丈夫备考。她白天几乎承担了家里的所有事务,晚上还在灯下陪伴丈夫读书,到考试时又背着生病的丈夫赶赴考场。由此看来,王小麦从来都没有想利用林木的弱点控制林木,维护她的婚姻和家庭。相反,她一直在帮助丈夫重新展翅高飞。这是她用发展的思维在经营她的爱情与婚姻。林木离开农村,回归城市,不可避免地对王小麦和他们的婚姻构成冲击。而王小麦不是被动地接受冲击,而是主动迎难而上。她在众多反对声中选择了艰难地追随丈夫进入城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优秀的女人的评判标准除了自我条件好,还要“宜室宜家”。这就是婚姻与家庭赋予走进婚姻的女性的责任。《小麦进城》中主人公王小麦在婆家人眼里,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对于林家,她似乎是个拖累。林家的窘况没有让王小麦却步,反而激起了她作为妻子、儿媳妇、长嫂的责任心。在林家人眼里,这个不受欢迎的农家女是卑贱的;在王小麦眼里,这个不近人情的家庭是困窘的,需要帮助的。她从经营三口之“小家”到支撑七八口人的“大家”。她在城市环境的历练中不仅完成了自我“蝶变”,还扶持了迷茫与颓废的小叔和小姑,真诚抚慰了历经沧桑而落寞孤独的婆婆,当然最成功地是用自己的人格感化了丈夫,延续了自己的爱情,挽救了触礁的婚姻。当一个人物形象聚焦于这么多的光环之下时,难免会有失真之嫌。可是,王小麦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但没有失真,反而有纪实之感。那是因为,中国一直都不缺乏像王小麦这样的优秀女性,缺乏的是去发现这些美的眼睛与心灵。女人不是弱者,更不能充当依附者。女人生而就对抗的是世俗的眼光,女人缺少的是成功的机会。所以,女人的成功,注定比男人更艰辛,更坎坷。但是女人一旦成功,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也更巨大。endprint

三.在自我提升上的远见卓识

作为女性,王小麦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陌生的北京城,她都没有任何弱者的影子。她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体现出一种强烈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面对重重困境,她勇于超越自身,突破传统。作为妻子,她可以全身心的爱她的丈夫,但是却没有埋怨丈夫林木未能在陌生的北京城给她和女儿一个安顿之所。作为儿媳,她能够理解婆婆杨文彩对她没有文化和农村身份的嫌弃,但是却不能接受其对自己婚姻与家庭的无情践踏。捍卫爱情、保卫家庭,成了王小麦与婆婆僵持的崇高使命。林家的窘迫现状刺激着王小麦的责任感,尽快在城里找到谋生之路又成了她的当务之急。她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全身而退,奔着她的主要矛盾而去。

王小麦追随考上大学的林木进入北京城,跻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似乎是飞上高枝的“凤凰女”。实际上,林家的集体排斥、林木的情感摇摆,让王小麦只能孤军奋战。这个不服输的农村媳妇,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为了守卫自己的婚姻与家庭,为了实现自己“攻下北京”的梦想,她想方设法地谋生。她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她受了别人受不了的屈,她终于学会了城市谋生。经济问题解决了,她开始解决尊严问题、知识问题。城市给王小麦的生活和情感制造了重重困境,但是同样也给了她很多乡村不具备的机会。王小麦是在磨练中学会生存,超越中不断成长。“王小麦考大学”在婆家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可她实现了;“王小麦拯救林木”最终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王小麦执掌林家”也是众望所归。王小麦赢在她的不服输,赢在她的好学,赢在她的无私,赢在她的包容,赢在她的脚踏实地,赢在人心。

纵观王小麦和林木的婚姻,王小麦从林木那儿得到了实现爱情、婚姻、事业的方向,她很好地把握并发展了它们。王小麦的成功对于新一代女性自我价值实现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时代将很多学历并不太高的农村年轻女性带入城市。很多在城市打工多年的农村女性也开始扎根城市,在城市结婚生子。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文明,经营好婚姻与家庭,是她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贪图安逸、坐以待毙是一种损人害己贻害子孙的行为;像《小麦进城》中主人公王小麦那样,时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奋斗中提升,在学习中超越才是赢得幸福的法宝。

林家给了王小麦一个进城的理由,王小麦扛起了重建一个林家的责任。《小麦进城》完成了一个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典范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女性要有勇气选择奋斗,而不是坐享“成功”!

(作者介绍:曾雪阳,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文学以及女性问题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女性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