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听说双方视角的语用歧义的分类

2015-06-18 09:40吴玉凡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听话者听者歧义

内容摘要:语用歧义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应具备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对于语用歧义的分类,也应该以听说双方为视角,紧扣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故将其分为四类。

关键词:语用歧义 内涵 分类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以下类型的对话,如:

(1)甲:你有《时间简史》么?

乙:“滚!老子有时间也不拣屎!”(来源于网络,http://ishuo.cn/subject/3824)

上述例子中言语双方中一方因另一方的话语而产生误解,这便是因为语用歧义的存在。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越发重视话语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功能,注重研究中的动静结合。本文基于此,探讨语用歧义的内涵、产生因素及其相应的类型。

一.语用歧义的内涵

语用歧义,是在语言应用的框架下产生的。J.Thomas(1995)将语用歧义定义为“说话者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的不确定的、模糊的话语,这些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这类现象”。国内学者也对其进行过定义,如项成东(2002)则将其描述为“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即使说话人的话语是明确的,而听话人却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发生误解”。由此看来,学者们对语用歧义的认知不尽相同。

毫无疑问,要理清语用歧义的定义,首先应从语用的定义入手。“语用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其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说话人运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听话人准确地理解并积极回应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刑福义,2003)。根据对语用的解释,对语用歧义的界定应该有以下几个关键词:语境、说话人表达、听话人回应、话语的多义。因此,我们倾向于将语用歧义定义为“在言语交际条件下,说话人的话语不一定是明确的,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产生误解”。为了进一步理清语用歧义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对相近概念进行分析。

二.语用歧义的分类

对于语用歧义的分类,前人已经有着不同的见解,如项成东(2002)、宋彦云(2007)、章彩云(2010)等。笔者主要围绕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对语用歧义进行分类。如此,一来紧扣语用的两个关键点(说话者、听话者),二来能够因此更好地解释语用歧义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1.说者无意,听者有意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所表达话语的语用歧义毫不知情,听话人洞悉话语的内涵,并加以利用,使之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表现为听话人在大脑感知说话人的话语后,积极寻找说话人话语中的漏洞,并利用漏洞实现自身意图。如:

(2)“一位顾客在商场中买了一件衣服,到家才发现,衣服质地不好,感觉老有污渍在上面,便拿到商场去退货。

顾客:小姐,我要退货。

导购: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呢?

顾客:这衣服洗了跟没洗一样。

导购:对呀,那为什么要退货呢,这衣服洗了跟没洗一样,说明这衣服质地好,十分耐洗。”

“这衣服洗了跟没洗一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为“这衣服拿回去洗,跟没洗的时候一样新,丝毫没有洗旧”,这种理解说明衣服质量十分好。而另一种则为“这衣服洗了跟没洗的时候一样脏”,说明衣服质量很差,不好洗。显然,此例中顾客是第二种理解,而导购利用其中的歧义,故意将其理解为第一种,推卸责任,迷惑消费者。

2.说者无意,听者无意

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无意,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交际双方都没能领会话语的歧义,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双方之间对当时当地的情景、客观环境等缺乏必要的认识,而没有洞察说话人本身的意思。交际双方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话语本身是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如:

(3)有人邀请四个朋友到家中做客。三个准时到达,一人迟迟不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其中两人听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没来,也就说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们先告辞了!”说完,气冲冲地走了。剩下一个与主人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他们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该留意一下。”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这位朋友听后,也按捺不住了,脸色大变道:“好!你不说他们,就是说我啦!”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一次聚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主人和客人对“该来的还没来”、“我根本不是说他们”的理解不一,主人对“该来的还没来”的理解是:另外一个人应该要来的,怎么还没来。而其他的客人对此话的理解则是:只有没来的那个人是应该来的,主人认为我们都是不该来的。而对于“我根本不是说他们”的理解,客人的理解则是:主人认为不该来的是我,而不是刚刚走的那个人;主人的理解则是:我不是那个意思,你们都是应该来的,另外一个应该来的没有来而已。

3.说者有意,听者无意

所谓说者有意,听者无意,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故意说出具有语用歧义的话语,而听话者对此毫不知情,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此种情况,多表现为说话者对话语的两种或多种意义的效果都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这些效果都能促使事态朝向自身方向发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4)“结婚前,女生问男生。

女:如果我和你的妈妈一起掉进水中,你先救谁?

男:当然先救未来的妈妈啦。

女:这还不错。”

对于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回答“未来的妈妈”便轻松解决。一方面,女朋友会认为自己即将嫁给自己的男朋友,自然以后是孩子的妈妈;而另一方面,妈妈会认为女生嫁给自己的儿子,自然以后便是女生的妈妈。这位男生利用“未来的妈妈”这一歧义,女朋友和妈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理解,巧妙地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endprint

4.说者有意,听者有意

所谓说者有意,听者有意,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故意说出具有语用歧义的话语,而听话人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对话语进行分析,判断出话语的歧义。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话语应具备两层含义: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而说话者想要借字面意义表达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这种情景多表现为在某种场合下,某些事情不方便明说,言语交际双方用共知的话语,传递消息,避免尴尬。如:

(5)“何花爸和贾阿姨都喜欢对方,但碍于世俗和下一代,只能隐忍。

何花爸:我这次来是来给你道别的。

贾阿姨:怎么,你要走,那你回去的时间定了么。

何花爸:还没。我来北京时间不长,可真要是回去,还真有点放不下,舍不得。

贾阿姨:哦,对,闺女嘛,毕竟是亲人。”(电视连续剧《我的儿子是奇葩》)

何花爸所说的“放不下、舍不得”的真实意图应该是指放不下贾阿姨,但不想戳破,便借用“放不下、舍不得”来表达。贾阿姨虽也倾慕何花爸,但碍于世俗和下一代也只能隐忍,便说道“你是舍不得闺女,而不是其他人”。

三.结语

随着功能语言学的逐步兴起,学界逐渐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而对于语用歧义而言,正是需要在动态语境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我们倾向于将语用歧义描述为“在言语交际条件下,说话人的话语不一定是明确的,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紧扣说话人和通化人两个基本要素,将语用歧义分为说者无意、听者有意,说者有意、听者无意,说者无意、听者无意,说者有意、听者有意四类。当然,对于语用歧义的探讨,不能仅限于此,特别是对其进行分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项成东.歧义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 2004(4):35.

[2]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3.

[3]章彩云.语用歧义、语用视点与文学文本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4]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5]Thomas.J.A.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95.

(作者介绍:吴玉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听话者听者歧义
好好说话
eUCP条款歧义剖析
劳工(外二首)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English Jokes: Homonyms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