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80年代的“妖邪”电影

2015-07-01 07:21
新传奇 2015年34期
关键词:商业片

纵观整个80年代,我们所说的这些奇葩片的问世,有着其独特的土壤。一方面,它們凭借着低廉的制作成本、粗糙的艺术风格、光怪陆离的叙事结构,在那个时代拥有怪异的气质;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特性竟成了一个时代的“绝唱”。

随着文艺政策的开放,80年代初的电影生产亦开始进行商业改革,“电影是商品,制片厂是企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制片厂也进行了不少商业娱乐片的尝试。

1980年由导演张华勋拍摄的《神秘的大佛》成为80年代初内地最知名的一部商业娱乐电影。与香港武打片不同,《神秘的大佛》使用大量民间传奇与惊悚悬疑元素,“沙老爷”、“胖警察”、“瘦警察”和诡异的“变脸”成为不少人孩提时代的恐怖记忆,“放映时吓死了一个人”这一宣传手法亦从此片开始。影片上映后遭到评论界批评,但得到观众热烈支持,“如果《神秘的大佛》遭禁演,我们会像‘海能法师保卫大佛一样保卫这部影片。”此后,改编自《聊斋志异》的《胭脂》、脱胎于手抄本《一双绣花鞋》的《雾都茫茫》等一大批情节恐怖、画面血腥的商业片陆续推出。1982年《少林寺》中出现“牧羊女被坏人绑住并撕掉裤腿”,有观众连看十几遍电影只为一览那裸露的雪白大腿。1986年电影《月牙儿》更出现“妓女裸露胸部,嫖客俯身舔舐”的镜头,打了色情元素的一个擦边球。到1987年,一股席卷全国的商业娱乐片热潮开始正式兴起。

1988年,一场关于娱乐片的大讨论轰动全国,有电影界知名人士甚至提出,“应该让娱乐电影成为影片生产数量上的主体”。于是,《疯狂的代价》、《黑太阳731》、《游侠黑蝴蝶》、《人奶魔巢》、《死期临近》、《黑楼孤魂》等一大批大尺度、重口味的“怪力乱神”影片纷纷出炉,其中部分影片的情节、画面之高能可轻松碾轧本世纪出品的所有国产片。

“三观正,口味重”

知名编剧史航谈及80年代的“怪力乱神”电影,一言以蔽之,曰:“三观正,口味重。”

80年代对于电影尺度的审查较之前(和现在)宽松许多。《疯狂的代价》的片头就出现女学生伍宇娟长达5分钟的洗澡画面。《游侠黑蝴蝶》和《人奶魔巢》皆有露点镜头,《黑蝴蝶》把土匪强奸民女的场景不加修饰地呈现出来,而《黑太阳731》中对人体器官的大量特写和日军在中国平民身上做剖腹、断肢、细菌培养等人体试验,画面之血腥、残忍更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疯狂的代价》歌颂的是公安干警的英明神武,《黑太阳731》与《人奶》的主题更是表现民族大义,《黑蝴蝶》走的则是中国传统的“惩恶扬善”路子,对“万恶的旧社会”大加挞伐,为重口味的情节戴上一顶光明的帽子。

而《黑楼孤魂》、《死期临近》等一批恐怖片则从“文革”出发,《黑楼》讲述的是一个“文革”中被父亲好友杀害的小女孩的复仇故事,《死期临近》中男主角的连环杀人行动亦是源于“文革”中女友被夺的惨痛经历—对“文革”的创伤记忆成为大多数恐怖电影中的终极“梦魇”,使得这批恐怖电影大多数超脱出“鬼神之说”,富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反思力度。

1989年的《寡妇村》成为第一部在片头打出“儿童不宜”字幕的影片,但主题为讲述国统时期小渔村妇女的残酷命运,立意宏大。李少红导演的《银蛇谋杀案》遭到大众电影举报十八处凶残镜头,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受到批判——但它依然是当年北影厂拷贝卖得最多的一部片子,片中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设计,及贾宏声杀人时口中哼着“Let it be(顺其自然)”等精彩细节,使影片在暴力与软色情的商业元素重闪现出现代主义和新浪潮电影的影子。

《人奶魔巢》是色情吗?其实就是借用了一个噱头,可以让人想入非非。80年代为什么突然有色情了?这些器官进入我们电影的视野是一种进步,虽然幼稚、有商业化和猎奇的意图,但也是进步。但《人奶》还是有问题的,乳房只是噱头,没有表现深刻性,尤其是作为抗战片来用,是严肃的血泪故事,就显得轻佻了,这种表现手法一直到《金陵十三钗》,是一样的。是庸俗的商业动机和针织标签。

恐怖片的话,不管是《黑楼孤魂》还是《夜半歌声》都是很典型的成功佳作。中国人当时都被这种恐怖情绪感染到,现在来看你可能觉得很粗糙,在那个时代是有人被恐怖片吓死过的。为什么呢?大多数人都没看过“内部电影”,很多类型片还是看得太少。当时拍这种恐怖片的人其实在专业修养上也是不够的,一旦拿到这些恐怖要素后,就套到一些政治题材上去了,结果两边不讨好。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电影

中国电影史有个说法叫“1987年商业片热潮”,指的就是当年出现的一大批国产商业片。而纵观整个80年代,我们所说的这些奇葩片的问世,有着其独特的土壤。一方面,它们凭借着低廉的制作成本、粗糙的艺术风格、光怪陆离的叙事结构,在那个时代拥有怪异的气质;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特性竟成了一个时代的“绝唱”。

80年代的中国,文艺复兴,年轻人精神“饥渴”。有影评人认为,那些电影产生的背景,是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宽松,大众文化开始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音乐界出了崔健的摇滚乐,文学界出了王朔,电影也是在1987、1988年,出现集中的娱乐片大爆发。“而且当时电影体制也开始松动,一些原本隶属于电影厂的人开始到外面自由拍片,比如《人奶魔巢》就是那样的产物,用今天的话说,这些都是‘独立电影”。从题材上说,八九十年代有一段时期整个社会都流行古怪风格的地摊文学、杂志,所以电影也受到影响,这类电影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编剧程青松对此表示肯定:“那两年,当时的电影杂志都做中国的娱乐片,鼓励这股热潮,娱乐片风靡。国家的意识形态部门也是支持,每个电影公司也是实行承包制。”复旦教授顾晓鸣总结道,80年代的电影实现了两种突破,一个是题材叙事结构多样化,另外一点是—什么样的元素可以放到电影里去,“人体部位可以到哪种程度,胡编乱造可以到怎样的地步,这是中国电影的两个紧箍咒。所以80年代的电影既有探索的一面,又在一定的有限的思维水平上打转。”

冯小刚一次说,80年代电影界拍出了一批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当时相对宽松的文艺政策和思想解放的洪流,极大地调动了导演们的创作热情,所以他认为“80年代的创作环境是当下的参照范本。”程青松回忆,那时的电影还没来得及迈向分级制(虽然到现在也没能确立分级),因为整个产业的收紧,商业片突然没了后路,“1990年,焦裕禄就提倡主旋律,文艺片也没了,商业片突然一下就终结。”影评人对此指出,中国电影一直是政治挂帅,进入八十年代后最多提倡艺术挂帅,“娱乐挂帅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所以它被视为不入流。而且中国电影缺少娱乐片、类型片的传统,换句话说,大家不会拍。”于是,整个电影创作又变得更强调政治导向,淡化娱乐的趋势,扶持主旋律电影创作,“那股妖风就断掉了。再后来的新商业电影,也就不太一样了,因为没有继承。”

国产电影正在倒退

顾晓鸣教授认为,80年代电影的突围,除了有各种新鲜题材和电影的“广义道具”之外,是很多导演用了电影化的、个性化的、独特视角的表现,没有商业片那么无耻地滥用,也没有非常严肃地走上一条正路。“但我们现在的神剧雷剧就发展了他们消极的成分,而没有继承他们积极严肃的成分。”当时的环境下,依然有很多题材没法进电影院,但是第五代导演,包括第六代们都在样式和题材上都进行探索。“但是现在来说,都退回去了,包括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没有新面貌。”在顾晓鸣看来,现在出现的所谓烂片,是创作过程的烂,是风气的败坏。“审查制度只是一部分,粉丝经纪、市场氛围,演艺圈体制,整个都是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在80年代后期开始,国营制片厂包括八一、西安、长春、上影逐渐没落,气候逐渐被民营的电影公司所取代。过去,电影是政治工具,现在来说,电影是商业产品和娱乐产品。而过去的电影导演与作家、艺术家作为发挥重要社会功能的知识分子,甚至是格外耀眼的文化英雄的功能已经不再,如今,导演的角色早已变了性质。程青松说,“那时候商业片是每个电影制片厂、文学部都会在一起,把好的编剧请来,大家讨论剧本,好了才会拍。它不会像现在这么粗制滥造,或者自己拍,创作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所回顾的那些电影真的有这么优秀?其实也不然。在网络上,有些网友把它们作为神片去膜拜,以感怀这个逝去的时代。影评人说,或许我们的追捧,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向这个商业片、娱乐片时代抗议,别再倒退了!

(《南都娱乐周刊》 2015年29期)

猜你喜欢
商业片
马丁?布莱斯特:好莱坞的电影工匠
香江奔逝三十载
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美学观念之异同
中国商业片创作的现状及思考
我们来看一些文艺佳片压压惊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迈克尔·贝商业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好评”花落谁家
《朗读者》: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