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2015-07-05 22:19雷丽琼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事物思维

雷丽琼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这么的一句话,而在地理教学中,地图贯穿着整个教学内容,是一堂地理课的支撑点。“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此话并不过分,因为图文并茂,是人教版新篇初中地理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地理教学当作是一个“地球”的话,那么地图就是一个支点,教师运用这个支点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让整个地理课堂活起来!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应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图画能激起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的兴趣,地理插图展示了各种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受地理自然科学的多姿多彩,可通过文中的地理插图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人口、经济和环境差异等问题。

(二)图文结合变抽象为具体

《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途,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图文结合,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符号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 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

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例如,用中国的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就会得出:在山区水流湍急,水力丰富,可以发电;在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缓,可以航行,有灌溉之利等结论。这里学生绝大部分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思维活动,而不一定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思维,如山地地势陡峻→高差大→河流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水力丰富,才获得以上认识的。这种形象思维具有不受已形成的地理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容易产生直觉,即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忽然领悟的思维,也就是帕格森所谓“理智的体验”。很多事例證明,直觉在发明创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前苏联著名的地理学家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无声胜有声,充分利用地图,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必须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对脑、手、眼、口等齐头并进,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的知识更牢靠。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用图,充分发挥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地理事物分布东西南北,很难直接观察,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要培养学生熟悉、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熟悉地图,就是要使学生对海洋、大陆、大洲以及各国、各重要城市、山脉、河流、湖泊等在地图上的分布位置有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脑海中储存一幅准确地图。阅读地图,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各种符号线条、颜色、注记和比例尺等获得各种地理知识,并能从地图上找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继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地图,就是要掌握好与地图有关的知识,运用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图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和联系。例如,讲授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事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美好的事物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