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研讨与练习”的意义

2015-07-05 22:19罗治忠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研讨语文课堂文本

罗治忠

让我们先看几道高考真题。

例1.(2009年安徽卷)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例2.(2012年湖南卷)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例3.(2012年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1)用第一人稱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分)

例4.(2014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让我们再看一看教材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

例5.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人教版语文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12页)

例6.《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老人的内心世界。(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林桥边的老人》,10页)

例7、《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人教版语文必修3《<诗经>两首》,16页)

我们发现,例1与例5、例3与例6提问角度几近相同,例2和例4则直接来自教材研讨与练习。高考题目与教材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结合得多么紧密,要么是脱胎于练习,要么干脆直接取材于练习,不重视练习,行吗?事实上,无论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细细研究“研讨与练习”,用好用活“研讨与练习”,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一、破解文本重点、难点的切入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来训练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一般来说,能够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大浪淘沙后经得起检验的精品,这是共性。同时,每篇文本有一定有其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知道,史传类文言散文的重点应该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诗词则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意境,感受作品言约义丰的韵味。现在我们来看看课后练习。例如,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一:“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必修四《苏轼词两首》的练习一:“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容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分析发现,研讨与练习就是编者对解读文本重点难点的暗示和提醒。抓住了研讨与练习,就为破解文本重点、难点打开了切入口,就会纲举而目张,事半而功倍。

二、开启语文课外阅读的智慧之门

汉语言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文学样式异彩纷呈,各种文学流派百家争鸣。且史实典故、时事要闻、佛理禅趣,则散见于浩瀚卷帙,美不胜收。这样,语文教材中仅百余篇课文是没有办法把整个民族博大的精神财富囊括无余的。人物性格特征,特别是鸿篇巨著里的人物形象特征,一般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推进逐步展示和丰满的。在节选部分也许只是初步展示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的部分。教材节选部分有限的文字当然不可能完全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阅读文本之外的相关章节,就成了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的不二之选。语文课就超越课堂,超越课本,将语文引向一个广阔无垠、姿态万千的丰富世界中。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进贾府”一节主要是展示其“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敏感,她的才华横溢、她的与宝玉的爱恋是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一步步表现的。贾宝玉也一样,节选部分只是通过贾母、王夫人之口侧面展示其世俗社会“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特点,作为一个和外在“正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全面了解其所作所为所想是必要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练习一这样设计:参考下列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三、实现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真实回归

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尤其如此。听演讲,听讲座,听神聊,在听讲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说古今,陈利弊,辨真伪,在诉说里体会遣词造句的神韵;读历史,读诗词,读哲学,在阅读中让人明智,是人聪慧,使人深刻;填词作赋,便笺留言,针砭时弊,在写作中倾诉对万千世界的感悟,诉说对人情冷暖的体察。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是灵动的,有趣的,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形式不拘,自由灵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单一的现状,让学生乐在其中,趣在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

例如,《荷塘月色》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课堂上按照传统意义上来分析欣赏写景艺术,探讨作者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好则好已,但总觉得难脱窠臼,创新乏术。笔者曾依托课文练习,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一组支持郁达夫、杨昌江和佘树森对朱自清的的肯定性评价,另一组则支持余光中先生的否定性评价,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让人耳目一新,将语文欣赏与辩论活动很好融合,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备课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会下意识的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佳设计呢?教学切入口又在哪里?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研讨与练习,就会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意吧。

猜你喜欢
研讨语文课堂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