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读书方法?激励自主阅读

2015-07-05 23:10孙杰晓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张衡数星星读书

孙杰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促进了主题信息量的增加。因为阅读是信息的接收。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不应该还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样优化学生的读书方法?如何激励学生自主阅读?

一、根据学段特点,激活阅读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刺激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激“趣”的因子,将阅读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以“趣”乐学,积极思维。让学生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教师上课,我越学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一是激趣解题,引人入胜。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激“趣”的因子,将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以“趣”乐学,积极思维。根据学段特点,激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才会满怀激情地学习,所以通过激情解题,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这种心态下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是巧设提问,引趣生情。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要指向明确,有目的性。提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何时提问,哪种程度的学生能够回答,期望能够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的几种可能性等都要预先估计和全盘考虑,要“聚焦”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前后照应,有整体性。提问不宜零散、锁碎,要注重整体、实效。

比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抓住“被捕日”展开整体性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是什么时间写的?这中间正好是十六年,点明课题,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在研讀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的时候,也可抓住时间的特点设计问题,文章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作用是什么?第四自然段开头又写了什么?文章用“我低声对母亲说……”作结尾,目的是什么?突出烈士遇难日,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这些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的问题设计,便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理解。

三是由表及里,有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因而,连串的提问就要呈现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关系,引导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向纵深发展。

比如,我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时,为使学生能从“看星星”体会数星星的“痴心”,问题设计成:对张衡的话爷爷同意吗?爷爷告诉张衡什么知识?重点介绍了什么星?是想说明什么?以使学生逐步明白:爷爷一是肯定了张衡看得仔细,也暗示了话的正确性;二是告诉他星星分组的知识;三是用北斗星与北极星的位置关系,告诉张衡星星看起来“好像是不变的”,实际是在变动。然后重点抓住第五节,阅读思考:他相信爷爷的话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呢?看一次行吗?你能想像出他几次起来的情景吗?结果如何呢?为什么用“果然”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张衡数星星的痴心。这样设计问题不在同一层次和剖面,又有一定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是激发引导,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充满启发性的提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激活学生个性化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是学玩结合,乐中求知。运用这种教法,就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

比如,我在教学《让人发蒙的相声》一文后,让学生扮演相声演员。过度夸张的动作,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同学们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样,轻松愉快地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同时又激活了课堂。

二、根据认知特点,优化读书方法

中年级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要形成一套阅读方式,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完善。如何根据认知特点,优化读书方法?我认为“五环”阅读法更可取。一环“思”,二环“读”,三环“议”,四环“导”,五环“练”,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总之,读书方法是老师指导学生打走进去,还应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同时不断保养、加工、完善、优化它,让学生切实牢牢把握住,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课堂才能充满活力,科学化自主阅读才能再铸辉煌。

猜你喜欢
张衡数星星读书
数星星
张衡传(节选)
数星星
东汉全才张衡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张衡数星星
数星星
张衡的“浑天说”和漏水转浑天仪
数星星数成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