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英语整体阅读性教学

2015-07-06 06:24黄守丽
俪人·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黄守丽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握必要的信息,帮助学生清晰、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思路,这是教师进行课文整体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可使用螺旋式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采取整体快速阅读法,培养学生课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评析,整体把握阅读内容。此外,还可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整体阅读 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学科,在新课改后要求更加适应现代教育,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新课程改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实现英语有效性教学。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和幻灯片等,通过音乐、画面从视觉到听觉增加语言效果,也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生活场景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加入竞争机制。教师可以把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教师提问,看哪一组记得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既能互相帮助,又能互相督促,还能提高积极性。比如,在早读的时候进行朗读竞赛。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或朗读短文比赛,以时间长短来打分,选出最优秀者。通过比赛,学生们更有学习热情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了。更要合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握英语课文中重要的信息, 删繁就简,避次就主,帮助学生清晰、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思路,这些成为教师进行英语课文整体性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这个任务该如何完成呢?

一、使用螺旋式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文章后的问题,帮助学生拟出文章初步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主旨思索的范围; 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读文章,筛选文中所提供的信息;再通过筛选出的有用信息由点到面、从浅入深地了解与掌握文义与作者意图;最后再回到解答文后的问题上来。这一螺旋式的思维过程,耗时少,突破性强,有针对性,是颇具实践意义的。如在讲授A T RAFFIC ACCIDEN T一文( LESSON 18,SBIII)时,就可采用上述做法,把若干个小问题作为线索提供给学生,学生由此可把握住阅读文章的重点,从而通过默读或朗读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示例如下,可先提供给学生以下问题作为线索:

Questio n:

1. 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2.What happened suddenly?

3. What did they hear when they were running to move the bag of rice?

4. 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travelling?

5. What happened then?

6. Was he badlyhurt?

7.What was she doing when LiLei told MissZhao about the accident?

8.How 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in theend?

學生抓住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可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果,再通过问题的回答便把握住文章的主线(放学时—校门口— 骑摩托人— 摔倒受伤— 被送进医院) ,从而掌握文章的概貌(在赵老师帮助下,几名学生把放学时一位骑着摩托因前面车子摔下的米袋而在校门口摔倒受伤的人送往医院) ,这样在40多分钟内既可掌握课文的学习要点,给学生表述事件的经过提供训练线索,同时又可完成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

二、采取整体快速阅读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要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整体性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体地去把握阅读载体,深入文章的内涵,达到一叶而识秋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授新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采取整体快速阅读法进行阅读,即重点阅读课文的首尾段及各段的首尾句,找到中心句及关键词,抓住主线,了解课文的有关细节,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数据等,弄清作者的意图与倾向,再对照文后的问题,由表义上对问题的解答上升到对文意整体的了解与分析,形成理性的概念与结论。如在讲授T HOMAS EDISON 一文( LESSON 42、43SBIII)时,就可按上述的方法进行课文的整体性教学,把若干个小问题汇总到一个整体性的问题上认识: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omas·Edison?

A. Thomas·Edison was an American.

B.Thomas·Edison was an inventor.

C.Thomas·Edison was very clever when he was a child.

D.Thomas·Edison was a great American inventor.

显然,A、B、C是个别特征(也就是部分特征的反映),只片面地说明了爱迪生的社会身份,而D是综合结论(也就是整体形象的归纳),它将爱迪生的社会身份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合概述,这句话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态度——爱迪生不仅是发明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美国人。我们要了解文章的细节与基本信息,但又不能只抠只言片语,获得零碎杂乱的印象,而要善于从整体上去驾驭它,理解它,把握它。一篇好文章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只有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精神,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态度及倾向,才能明了文章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才能减少片面与盲目,增强判断问题的准确程度。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评析,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阅读的最高层次,表现在读者对阅读物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在深度及广度的评析,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依赖于想象。因此,在课前预习课文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联想,去发现,去思考,力求达到阅读的最高层次。这对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十分有益的。以THE PAN—A PLAY( LESSON 30,SBIII)为例。首先,在学习课文前,可以先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有关“锅”的幽默短剧,从而使学生由无意阅读转变为有意阅读,激发学生对信息感知与理解的兴趣,开启他们深层次的理性思维。其次,出示与文章有关的重点词或词组。如:borrow,lend,have a baby, hear of, I 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die,dead等等。可要求学生以课文内容为根本,运用上述词或词组,写一篇有关这篇幽默短剧的故事简介,既然要写故事简介,那么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必须做整体性的了解与理解,这无疑可为课文的整体性教学做好铺垫,而这种带有实践意义的英语课文整体教学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获得最佳的授课效果。此外,与课堂上的课文教学相辅相成的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外阅读在要求上更加灵活,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阅读范围更广,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所以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能使学生对独立、快速、大量的整体性阅读产生兴趣,掌握方法。所以说,课外阅读不仅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对课堂课文整体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强化训练过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初中英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