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之美

2015-07-06 00:19张巧英
俪人·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历史艺术文化

张巧英

【摘要】历史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历程。历史教学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的审美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因此必定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情况。艺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

【关键词】艺术之美 情感共鸣

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除了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不断进步之外,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也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就,不断充实着文明宝库。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到艺术作品的内涵、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美、形式美、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的审美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往往通过具体、生动、包含作者感情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艺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了人类去创造,去克服眼前的困难,达到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呢?

一:激发兴趣,走近历史

今天是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诱惑太多,中学生生活经验少,社会阅历浅,历史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巴班斯基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哲学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走进历史,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氛围去感受历史。例如中国的古代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这些诗歌词曲因用优美的语句描述了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繁荣凋零,战争残酷无情,人民生活疾苦安乐,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中引用讲解他们开辟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如在讲解唐诗时,对于杜诗可以以沉郁顿挫的语言进行讲解。优美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静在美的氛围之中,神入历史。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自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二、启发想像,享受历史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扎耍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互相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艺术家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适应本民族的审美要求,在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 中国传统画既要求画家重视修养,读万卷书;同时又要重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行万里路;要求诗、书、画完美结合,画中要有诗一般凝练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后,更注重书画题跋,以诗文抒发情感,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使画面境界因诗而丰富提高。如王冕题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题不倒翁:“白面乌纱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疏忽将尔来打破,浑身何尝有心肝。”都达到了借物抒情言志、诗画珠联璧合的境地。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这些诗画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感知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仅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也在欣赏过程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情,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掘联系,拓展历史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最根本的竞争就是素质的竞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政治、地理、语文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人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尤其是那些千百年来流传的古詩文经典,几乎凝聚了所有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会与感悟。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的引用和巧妙的设问,不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适应培养文综综合能力。如李清照《念奴娇》“絮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李清照是一位经历过难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的女词人。我们可设问李清照作品的历史情境如何?抒发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作品反映了她怎么样的民族情怀?这个民族情怀对于今天的民族政策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考查历史知识,又考查了课文知识,还考查了政治知识,当然还可让学生通过历史地图了解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战乱,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也因此促进南北交流融合以及民族间的艺术文化交流融合,才有今天这么辉煌灿烂的中华艺术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特色的艺术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的同时,推进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和相关文物。探讨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认识人类艺术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识。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山芳主编《起跑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期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中学历史教参》、《历史教学》、《人民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艺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