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

2015-07-06 05:37李益求
俪人·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资产行政事业单位

【摘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管理较为薄弱、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强等等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改革方案。

【关键字】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改革与思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实现国有财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和有效地发挥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效能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直沿用1998年制定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虽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财政体制的改革相应地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已经无法充分、完整、客观、有效地披露和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也不能很好地监控和管理固定资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取得。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规定了使用年限与单位价值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其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比较宽,面比较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以下特点:

一是购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在通常情况下,两者的金额一致;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三是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行政事业单位以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基本建设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不作单位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四是不反映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净值。行政事业单位因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此过程中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而对固定资产净值不做任何反映;五是不反映对外转出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与投资转出存货和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同;六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金未付清之前,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的金额不一致。固定基金作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在此无法得以充分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间,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其原始价值,固定基金账户则反映已经列支的已付租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为此,在租金未付清之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分别反映在负债中的其他应付款和净资产中的固定基金之中。负债中的其他应付款,反映应付未付租金,净资产中的固定基金,反映实际已经支付的租金。随着每年支付租金的增加,固定基金逐年增加,当租期届满,付清全部租金后,固定基金账户反映的金額才与固定资产账户原始价值一致。

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观念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部分单位“重购置,轻管理”,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制定完整的固定资产目录和进行固定资产编号分类,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不完整,不能详细反映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不利于单位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2、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务会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一些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实行原始凭证计价法,单位会计无法确认盘存资产数量的多与少、及其价值的增与减,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容易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流失。会计核算不及时,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比如购买的办公桌椅、卷柜、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只列经费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个别乡镇以扶持企业为名,将资金转移到企业变现,以企业名义购买超标小汽车,不体现本单位固定资产或以借用之名使用小汽车。

3、使用效率低下

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

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缺少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簿等。各部门购置了固定资产后,对使用情况不闻不问,一些固定资产已长期流失或不存在,单位资产管理账簿没有很好的反映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

1、建立系统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及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等制度进行完善,比如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分级管,并且由单位的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及时密切的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消耗等情况,并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资产盘查,如果发现问题以便能够及时查明原因并且追究责任,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将科学管理意识强化,加强固定资产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权责分明并且各自强化责任。要认真开展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查缺补漏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时时核实,不断更新资料库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属档案,这有利于建立长效的可持续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要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身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管理和相对应的实物资产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以保障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和有效改革。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各个环节上,并且区分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范围,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审制度。

作者简介:李益求(1984-)男,新乡学院 商学院专职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邮箱:920283199@qq.com

2、加大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

应健全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相关规章制度,财政部门应该及时对单位开展财产清查,全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并且根据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剂和有计划的资源配置。应该大力加强对此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上级主管部门要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真实性和能否保值增值等作为进行检查监督的重中之重,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分析问题并且最终解决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内部管理,健全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不同流程应该由不同的人进行负责,坚決杜绝一人兼任数职的严重违纪情况。单位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专门人员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且对特殊情况要坚决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的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清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3、提高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手段有助于管理的规范和简化,通过使用计算技术与条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清查效率,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更为准确。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中应用条形码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固定资产资产管理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和高差错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技术的支持。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推进,除了条形码,像二维码等一系列新方式也应用更为广泛。

4、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参照原有制度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将折旧项目列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折旧和固定资产结合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避免账实不符现象导致使国有资产的流失。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等科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对于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新制度以及新的国家政策性改革等,应及时制定与之相应的规范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新路子,以便及时执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切实管理好国家行政单位资产,首先要对当前我国经济的管理情况不善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要程度。只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各项制定的改革方案,才能实现真正地探寻出正确的适合我国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才能切实达到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05-25.

[2]苏秀娟.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J].中国外资,2013-01-25.

[3]徐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9-28.

[4]张凤敏.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6-25.

[5]郑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28.

猜你喜欢
资产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