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罗斯民族性格与俄罗斯文学

2015-07-08 02:46谈薇薇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性格战争

谈薇薇

(金陵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每个民族都具有鲜明的性格,比如美国人很自由很随意,法国人很浪漫,日本人很暧昧,在与他国人的交往时,甚至从它的语言结构都可以看这点。一个人的性格的产生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生长环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理解一个民族性格的表现,不是比较民族内部,而是比较民族外部。例如一个民族的特性,可能外国人比本国人看得更清晰。体现民族性格的途径很多,例如战争,但是最能体现民族性格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学。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可能最关心的是人物。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阅读其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一条捷径。同时,这种文学作品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中世纪的俄国人,这是把文学和民族性格结合起来研究的原因之一,下面分析俄罗斯文学怎样受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

不能用一句总结俄罗斯的民族性,但是它还是有自己的特性的。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民族。一个人的性格左右摇摆是有它的度的。比如一个人既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又是全世界最怯懦的人,恐怕这样的人存在的几率很小。俄罗斯非常好战和富有进攻性,它取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否则它不会拥有今天如此辽阔的疆土。但是同时俄罗斯还有忧郁的一面,比尔加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提出“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的观点。作为俄罗斯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喝酒这件事情,看出俄罗斯人的这种矛盾的性格。俄罗斯人喝酒,是一种生活习惯。俄罗斯人在刚开始喝酒的时候,非常豪爽,但是之后会哭泣,这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性格的两个极端。例如,俄罗斯的前总统叶利钦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中午喝醉了,无法参加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美国人认为这是缺乏理性的,俄罗斯人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体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很粗放的一面。俄罗斯人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某些方面又非常在乎,即粗放的俄罗斯人把芭蕾这种精细的艺术发展到一个极端。又如1975年美苏有一次太空合作,即美苏的太空仓在空中对接。事后,两个太空仓都放到当时俄罗斯的宇宙博物馆展览。对比之后,会发现俄罗斯的太空仓相当粗糙,如此精细的太空对接却可以完成,它不重视太空仓的一些外观的东西。俄罗斯人的粗与细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

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所以俄罗斯文化在今天还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面对这种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对于民族性格的分裂有一定的影响。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对与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都非常不成熟,同时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社会的下层无法接受西方文明。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得贵族有机会接受西方文明。同时存在受奴役的农奴和受西方文明的贵族,使得俄国社会的矛盾非常尖锐,这种矛盾的存在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产生构成某种影响。

下面谈谈与俄罗斯文学紧密联系的三种性格:

一是尚武精神。俄罗斯的战争文学非常发达。其实俄罗斯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从九世纪的一个小公国,通过一千年的扩张而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在俄罗斯的境内,到处都是战争的纪念碑。战争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土耳其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六次大的战争。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平均每七个月就有一场战争。叶卡迪林娜女皇在位期间,对欧洲发动了六次战争,占领波兰和克里米亚半岛,下面分析战争和战争中人在文学中的表现。俄罗斯的战争史诗有其特殊之处,就是俄罗斯的战争史诗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而并非像通常的史诗那样歌颂。蒙古统治时期文化比较落后,但是仅有的几部作品都是描写战争的,例如《顿河彼岸之战》。十八世纪,俄罗斯兴起的古典文学是以歌颂战争为主题的。十九世纪的普希金写俄土战争是一种凌驾于上的态度写的,战争的场面如同小孩子打架,没有任何个人的色彩加在双方的身上。在俄罗斯,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地。崇山峻岭而且充满神秘的情调,所以普希金就写了很多以高加索为背景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虏》,战争文学和浪漫主义在这里交汇。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开始对人的性格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全书式的体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战争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过战争描写社会生活,将人放到战争中,在战场上凸显人物的性格。二十世纪,俄罗斯的战争依然不断,战争文学依然风光。据统计,在卫国战争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大约有五百部有关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问世,构成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高潮。一般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的战争文学出现了三个浪潮,第一浪潮就是在卫国战争刚开始的一段时期,主要是歌颂性质的,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气质,还有领袖的伟大领导,这时候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武器。小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讲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裹了一层层的外衣,只有当战争发生后,就像太阳晒破你的皮肤一样,剥去你外衣,让你露出本质。第二个浪潮是在斯大林死后,战争作品开始凸显战争中悲哀和阴暗的东西,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代表作是《一个人的遭遇》。第三个浪潮就是将英雄主义和悲剧结合起来写,代表作是《这里黎明静悄悄》。最后总结,我们发现在俄罗斯文学的战争文学中人物,既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带有自身的缺点。文学作品,既描述战争胜利的喜悦,又让战争中人带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是宗教情怀,被称为尼塞亚精神。在俄罗斯还处于公国时期的时候,当时统治者希望可以从意识形态上统一各个部落。最初希望通过一个自然神来统一各部落,而在当时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自然神,所以用自然神无法统一。于是公国的统治者就从拜占庭(现在的君士坦丁堡)引进基督教,此时基督教成为统一的工具。第二个是“第三罗马”学说,就是罗马教廷在分裂成东西教廷以后,天主教逐渐在欧洲占据领先地位。于是基督教就转移到土耳其的拜占庭。但是,在土耳其的拜占庭又不能为伊斯兰教所容纳,于是就从拜占庭转移到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宗教发展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在1834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教育大臣卧瓦洛夫提出“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即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我们看到在这个三个因素中,东正教是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专制制度。还有一个现象可以看到宗教在俄罗斯的深远影响。在俄罗斯的统治者最初称为“大公”,在依万雷帝的时候,改称“沙皇”,沙皇在俄语中是“凯撒”的意思。其实在俄罗斯“三位一体”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十九世纪有三个作家和宗教的联系比较紧密,果戈里和妥斯托耶夫斯基,其中妥斯托耶夫斯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是 “美可以拯救世界”,而这里的“美”实质上是艺术和宗教的结合。第三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被教会开除出教的。但实质上从他的作品中提出的“心灵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在创造他自己的宗教。即使在苏联时代,无神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学作品找到宗教的影子。如《母亲》中的巴威尔身上,我们看到实质上是殉道者的形象。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宗教感。人物既彷徨又虔诚,这样两种情感的结合塑造了《多余人》的形象。这种人的情绪的分裂,处于进退之间,或许是俄罗斯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的原因。这种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或许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是不幸,但是对于俄罗斯的文学来说,或许又是大幸。

三是艺术气质,也就是审美乌托邦的问题。我们可以接触一些去过俄罗斯的人,当我们询问他们对俄罗斯的印象的时候,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是商人或者政府官员,他们认为俄罗斯很差劲,不行。当询问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家时,他们会认为俄罗斯很了不起,是个很有艺术气质的民族。从历史上,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入世”的。十八世纪的叶卡捷琳娜时代,“文学是一种时尚”。十九世纪的时候,“美就是生活”。到后来的“白银时代”依然非常的“入世”。象征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游戏,其目的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审美的乌托邦”。对俄罗斯人来说,现实是一个世界,艺术再造一个世界。俄罗斯对生活艺术化,而俄罗斯的作家是艺术生活化。俄罗斯一直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俄罗斯的文学很沉重,有道德感。

最后,在以后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时候以一种带有悲剧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感受到一种既虔诚又使命感的宗教情怀,或者感到既严肃又天真的审美乌托邦的气质,那么你就可以拿到打开俄罗斯人艺术心灵大门的钥匙。

[1][俄]弗·阿格诺索夫(B.B.Агеносов)著.刘文飞,陈方译.俄罗斯侨民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王宇博等著.骁勇俄国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树华著.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性格战争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猫的性格爪知道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