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①
——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2015-07-14 14:57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张源
中国商论 2015年20期
关键词:青海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张源

青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①
——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张源

摘要:喇家遗址是青海省申报成功的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对于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考察该公园的环境、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三川地区旅游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估,以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对三川地区旅游业发展提出基本构想,将青海喇家国家遗址公园打造成中国的“庞贝古城”。

关键词:青海 喇家遗址 遗址公园 重大考古发现

1 基本概况

1.1 地理概况

1.1.1 位置、面积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总面积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20万平方米。距西宁市200多公里,距县城川口镇90公里,北距官亭镇2.5公里,有川(口)官(亭)公路直达。

1.1.2 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处在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东端官亭盆地中部,北依祁连山支脉拉脊山,南面隔黄河为黄南山地,山地平均海拔2800~4500米。喇家遗址座落在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平均海抜1780米。官亭盆地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最宽4~5公里狭长形展布,海拔1760~2500米,面积500多平方公里。

(2)气候。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温8.5~9℃,降水量350~400毫米,光照达2500~2700小时,是青海省气候条件最舒适的区域。

(3)水文。黄河从官亭盆地南端自西向东流淌而过,距喇家遗址南1公里处,水量充足,灌溉条件便利。吕家河从喇家村穿过流入黄河,现已干枯。

1.2 重大考古发现

2000年以来,国家考古队持续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和修复,遗址内分布着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如从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为广泛。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规模巨大的环壕,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窑洞式建筑,有小型聚会的广场,还发现了陶、石、玉、骨等珍稀文物,其中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重要佐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最为珍贵的是,发掘出的群体人骨残骸是因突发灾难而死亡,先是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属于典型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灾难遗址,为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从遗址的建筑规模、风格和文物,可以判断该遗址是部落王国的都城所在地,是齐家文化时期人口聚集的中心群落。早在4000年前,丝绸之路便经过这里,证明处于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喇家遗址比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早了2000多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东方庞贝”,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获批立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对于科学研究、旅游开发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 旅游业发展条件评价

2.1 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

2.1.1 以喇家遗址为龙头的人文旅游资源

(1)优质的古文化资源

官亭盆地历史悠久,境内的胡李家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喇家遗址属齐家文化,距今4000多年。“官亭”镇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古代历代官府在此往来停留频繁,为迎接入境使者、官员,曾建有“接官厅”,故名之,成为了从中原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驿站,建“临津渡”。

临津渡位于官亭镇西南5千米的黄河缓流处,张骞于从此渡河出使西域,隋炀帝也从这里渡河西巡青海。它是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原同西部各国联系的要津之一。丹阳古城始建于宋朝,有丹阳公主抵抗宋军保护庶民百姓的神奇传说,是土族百姓敬仰的女神,古城虽经千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2)奇异的土族风情

官亭地区是省内又一个土族分布聚居区,土族是吐谷浑后裔,千余年来,他们凭借辛劳的双手和智慧,开辟了这片沃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土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善良勇敢、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民族品格。

土族民俗别具一格,其中节庆、婚俗堪称土族民俗文化的核心。如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持续63天,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纳顿节期间,三川大地到处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大好”声此起彼伏,土族儿女沉浸在欢快的节日之中。纳顿节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中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族的婚礼极其繁杂,婚礼中的“道拉”,形式各异,唱词内容丰富,男女双方及亲属边唱边跳,有问有答,婚礼自始至终在歌舞相伴中进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土族妇女刺绣制品有枕套、围裙、钱包、烟袋、被罩等,有的作为装饰品挂在屋内墙壁上,为展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在婚礼上要展示她亲手制作的绣花枕头。土族刺绣色彩艳丽,朴实美观,是土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3)浓厚的宗教文化

土族信仰藏传佛教,佛寺林立是土乡的一大人文景观,著名的寺院有喀的喀哇寺、朱家寺、崖儿寺、铧尖寺、文家寺、卧佛寺等。每逢大型佛事活动,土族群众举家前往朝觐。遇到老人临终或是吉日,都要请寺院喇嘛念经,超度亡灵升天,又有怀念先人、保佑家人平安的涵义。

(4)大禹文化故园

三川土族群众中有大禹的传说故事世代相传,长期以来有祭祀大禹的习俗。寺沟峡黄河北岸距铧尖寺二至三公里处,有大禹洗脚盆、足迹、擂鼓台、灶房、坐椅、斩蛟崖及较多的石刻岩画,很有神秘感,当地有关部门及百姓筑路、植树造林,已辟为大禹文化故园。

2.1.2 以黄河为龙头的自然旅游资源

(1)黄河在遗址南流淌而过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似一条银白色飘带从西向东缓缓流过,河水清彻清凉,哺育了官亭地区这片沃土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2)极为壮观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遍布于官亭盆地四周,奇峰怪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像宫殿,有的像草垛,有的像经卷,红色赤壁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灿若明霞,秀美奇峰的丹霞地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3)三川杏雨

三川大地海拔较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果树和农作物生长。春回大地之时,处处是桃花、杏花、梨花竞相怒放,放眼尽是花的海洋。古人曾用《三川杏雨》的诗词来赞美三川美景。

(4)铧尖寺黄河水库

甘肃境内炳灵寺水电站建成,在青海境内铧尖寺形成水面积4.67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距喇家遗址28公里,碧波涟漪,丹霞地貌奇观倒影于水中,犹如漓江山水风光。保持完好的原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表现典型,地形险峻雄奇。

水库东面古刹铧尖寺,建于清同治年间,与西藏色拉寺密切相关,古寺以地势而建,半山腰建一白塔,坐东朝西,守望三川,眺望黄河自西向东奔腾而来,三川大地掩映在一片葱绿之中。

2.2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官亭地区黄河北岸地势开阔平坦,人口密集,适于农业生产,是青海省粮食、瓜果、蔬菜主要的种植基地之一。河谷地区,一年可以夏秋两季种植农作物,夏粮作物为小麦、玉米,秋粮作物有黄豆、马铃薯、青稞、荞麦等。还可以种植水果,如西瓜、甜瓜、葡萄等多种果类,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区内气候凉爽宜人,阳光充足,没有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养老。

2.3 区位优势

民和是青海的东大门,交通条件四通八达,有兰青铁路和公路线直达兰州和西宁两个省会城市,向西有民(和)门(源)公路进入祁连县及甘肃张掖地区,向南有川(口)官(亭)公路进入甘肃临夏。

3 旅游业发展构想

3.1 指导思想

(1)把青海喇家国家遗址公园旅游开发与本地区、乃至全省及全国旅游发展紧密相联,成为青海省对全国乃至世界开放的一个旅游窗口,宣传青海的一个重要平台。

(2)把青海喇家国家遗址公园打造成中国的“庞贝古城”

意大利南部的庞贝城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约5.6米厚的熔岩和火山灰把这座古城掩埋,顷刻之间庞贝城从地球上消失。庞贝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称这里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从“庞贝古城”保护、开发利用中得到启示,把青海喇家国家遗址公园打造成中国的“庞贝古城”,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旅游产品,实施国际化战略,将对促进青海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效益。

(3)打造喇家遗址是大禹故里

喇家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器物,特别是发现了巨型玉刀和特大黄河磬王,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发现长方形的壕沟;聚落活动的祭祀广场遗址及发现的4000年前的面条,认定为古时是一个大型聚落乃至一个古国城堡的重要标志。

据记载,大禹治水前曾“学于西王母国”,西王母国帮助大禹导河积石,大禹为帝后,曾西去拜会西王母表示感谢。喇家遗址西距“导河积石”的积石峡不到7公里;史载大禹和他父辈们生活在黄河支流大夏河流域,同喇家遗址相毗连,大禹在原喇家遗址地建立部落联盟乃至夏国的国都可能性是很大的。官亭盆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为建立较大型部落或邦国中心地提供可靠的环境基础,民间还有祭祀大禹的习俗和传说故事。

(4)发展生态旅游

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居民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权利,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让他们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利益的分配,体会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处,从而能够配合政府的旅游开发行为,而不是对生态旅游开发保持抵触的态度,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5)加强合作,实现多赢

官亭地区是兰西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宁、兰州、临夏等区域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在旅游规划时将这些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开发,优势互补,促进官亭及周边地区互利共赢,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6)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实现官亭地区旅游业发展经久不衰的关键。官亭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向外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应坚持立足本地的原则,重点就地培养,只有这样官亭地区旅游业才会有生命力,这是国内更多旅游景区的经验所证实的。

(7)旅游宣传是保证充足客源,实现旅游三大效益的关键。

3.2 主要旅游项目

(1)古文化游

古文化旅游是官亭地区旅游的灵魂,国家喇家遗址考古公园将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纷纷沓至而来,参观游览遗址博物馆、大禹纪念馆和喇家部落,参观游览黄河临津渡口、丹阳古城,吐谷浑后裔土族风情。

(2)悠悠黄河之旅

游览母亲河——黄河,置身于母亲河(黄河)怀抱之中,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夙愿。从临津渡口向东沿黄河至铧尖寺水库28公里,建沿黄河景观大道,修建木板路,供游人步行,水泥道供自行车通过,沥青小车道小车通行。开展黄河漂流挑战极限活动,漂流工具可用皮筏、木筏,铧尖寺水库开辟一系列水上活动,如皮筏游、快艇、摩托艇、水上降落伞等,让游人充分体验黄河雄浑、壮观的人文胸怀。观赏黄河两岸丹霞地貌的美丽景色,远比广西漓江风光要惊险气魄。

(3)土族风情游

纳顿会表演、婚礼、道拉、土族饮食的生态性,肉、面、蔬菜就地生产供应,提倡环保、返璞归真。土绣、服饰等土族土特产品购物旅游。

(4)宗教文化游

参观游览著名寺院喀的喀哇寺、崖儿寺、朱家寺等。喀的喀哇寺内因珍藏有宗喀巴的自绘像而闻名,我国藏区信徒前来朝觐,宗教气息浓郁。

朱家寺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藏传佛教文化浓郁,有大经堂、佛殿、塔、转经筒等10余处建筑物,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举行隆重的跳欠和晒佛活动。该寺是著名宗教人士朱喇嘛的母寺。寺院建筑、绘画、雕塑、壁画等,都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忠孝.青海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省民和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Z].民和县旅游局,2013(7).

[3] 张海雯.青海今年投资1.3亿进行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EB/OL].http://www.chinanews.com/ cul/2015/02-05/7037755.shtml,2015-2-15.

[4] 赵静.《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保护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EB/OL].http://www.tibet3. com/news/content/2015-05/13/content_1784819. htm,2015(5).

[5] 张源,刘峰贵,张忠孝.青海旅游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b)-109-04

基金项目:①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青海藏区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15029)。

作者简介:张源(1972-),男,土族,青海民和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青海
青海 一个“度”字彰显青海民政改革创新品格
青海草业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草地资源
大美青海
青海:多措并举抓防治 探索创新促发展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推动“青海节奏”向“青海示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