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

2015-07-20 05:49闫成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影像诊断并发症心肌梗死

闫成功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内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20例,总结分析X线、CT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特点。结果 经临床证实的20例病例中,心率失常5例,乳头肌功能不全3例,室间隔穿孔5例,心室室壁瘤2例,梗死后综合征5例。结论 心肌梗死并发症具有特定的X线、CT及超声图像特点,可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关键词】心肌梗死;并发症;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2.2,R540.4+5 【文献标识码】B

心肌梗死是指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坏死[1]。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按病程发展过程,心肌梗死主要分为急性和陈旧性两期。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心率失常、乳头肌功能不全、心室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梗死后综合征等。本文主要讨论这些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为13例,女性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7.5岁。患者多以胸部剧烈疼痛、胸闷、头晕恶心、烦躁不安、呕吐、恐惧或濒死感等症状来院就诊。其中2例无明显症状,于剧烈活动后突然发病而来院就诊。1例病人因突发上腹部疼痛而被初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伴有恶心、呕吐[2],后经超声证实为室间隔穿孔。

1.2 检查方法

仪器:GE-DR、菲利普多排螺旋CT、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检查方法:常规拍摄患者胸部正、侧位片,部分病人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周围脏器受压情况,肺部情况,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内部结构,观察乳头肌、瓣膜回声,检查附壁血栓,同时检测心功能。

2 结 果

经临床证实的20例病例中,心率失常5例,乳头肌功能不全3例,室间隔穿孔5例,心室室壁瘤2例,梗死后综合征5例。影像学检查是评价心肌梗死和梗死后并发症的常规手段,其定位准确,检查简单方便,深受广大医师和患者的喜爱。及时准确的诊断梗死后并发症,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3 讨 论

心肌梗死是由心肌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性心脏病,其发病迅速,致死率高,患者多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等症状。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心肌梗死及梗死后并发症,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以不断提高其临床诊断的价值。

3.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以发病后24 h内最常见,尤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当室性早搏频发时,要高度警惕心室颤动的发生。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常规检查方法。临床上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了分析心律失常的性质或类型,应首先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长Ⅱ导联心电图记录或其它易于辩认和分析的导联。

3.2 乳头肌功能不全

心肌梗死中乳头肌受累主要表现为乳头肌断裂、乳头肌缺血和继发纤维化。乳头肌功能不全的X线和CT表现,多为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为主,可有肺静脉高压和肺水肿的表现。二维超声检查,可见乳头肌收缩性降低,纤维化、钙化及腱索断裂。CDFI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表现。

3.3 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时急性严重贯通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室间隔的肌部。X线摄影及CT多为左、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水肿表现。肺动脉段突出,肺血增多[3]。MSCT可显示室间隔中断,对比剂在左、右心室间相通。超声心动图可见看到中断的室间隔,超声造影可在右室侧见到明确的负性显影区,彩色多普勒在破口处见到左向右的分流信号,即可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

3.4 心室室壁瘤

心室室壁瘤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局部心肌坏死后,病变部位被瘢痕组织所取代,心肌纤维消失或仅有少量残余,心室壁变薄,收缩力减弱致室壁膨出。X线和CT多表现为心室壁变薄并局限性膨出,室壁瘤部分呈矛盾运动,同时可并发附壁血栓。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局部室壁变薄膨出,室壁瘤的心内膜连续,瘤内可见附壁血栓。

3.5 梗死后综合征

梗死后综合征多发生于急性梗死后数日到两个月左右,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多数患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X线、CT和超声心动图多表现为胸腔积液、肺炎和心包积液。X线心室造影多无特征性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患者生命的致死性心脏病,该病发展迅速,拖延和治疗错误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有效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影像学检查不但能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陈旧期做出准确的定位、定量诊断,还能对梗死后的各种并发症做出正确的判断。随着人们对X线辐射的日益重视,螺旋CT和容积CT的出现,使CT正朝着更低的X线剂量、更快的采集与重组速度、更便捷多样的重组处理技术以及更好的病人舒适度发展[4]。为临床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随访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启勇,孙宝海,冯鸿燕.实用放射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1-402.

[2] 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8-59.

[3] 李欣,邵剑波.儿科诊断学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375.

[4] 邹利光.CT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1-2.

猜你喜欢
影像诊断并发症心肌梗死
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肩锁关节损伤的MRI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64排CT诊断肺隔离症1例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