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静的桑干河》有感

2015-07-20 16:24刘惠强
中国铁路文艺 2015年7期
关键词:养路工大秦线桑干河

刘惠强

我们常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靠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支撑的,真实是作品的生命,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当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复制,它需要提炼和浓缩。《静静的桑干河》这部作品正是浓缩了生活,才使得书中那些情节和细节有了更真实的存在感,人物也才能真实地活跃在读者面前。在那些生动的文字面前,我的心随着书中的故事向前铺展,情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而起伏着……

小小的王家湾养路工区,也就是茫茫大山中的一个褶皱,在那里,一群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铁路职工,无怨无悔地甘愿作一颗道钉,一根枕木,坚守着自己的承诺,确保着那条大动脉的畅通。吴道普、孟书记、陈八斤、王志刚、老班长……每一个人物在我的脑海中都是那样清晰,真实,挥之不去。在风雪中,在随道里,他们挺直腰杆儿站在大秦线上,肩上扛着责任,心里装着承诺,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铁路工人。他们长得结实,健康,不畸形,他们可亲、可敬、可爱,他们长年坚守在桑干河畔,用双手、汗水、甚至生命托举着这条中国最重要的黄金运煤通道……书中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举手投足,喜怒哀乐,真实自然,亲切感人,形象地反映出大秦铁路职工们艰苦奋斗、忍辱负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整部作品文字流畅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反映铁路职工工作、生活、情感的一部好小说。

一部作品的细节是一个作家独有、非凭空杜撰的。在《静静的桑干河》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作者塑造的铁路职工有血有肉,更能看到只属于那个群体的故事情节和细节,那是不属于任何一部其他作品的。在这部作品中,大量的铁路工人生存、生活的状态以及那些独有的情节和细节,让读者心生感动。

我曾长期从事铁路文联工作,也曾多次到过大秦铁路,和那里的铁路职工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部作品描写的那些人物,有些我认识,有些我不认识,他们就是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场景的描写同样如此,食堂里的大咸菜缸,隧道里飞扬的煤灰,冻僵在山路上的养路工……“黄色马夹上的反光条,在几盏临时架起的灯光下,一闪一闪发着亮光……一趟列车从他们眼前经过,一股巨大的风,把四个人的黄马夹吹得哗哗响,他们赶忙扶住线路旁的栅栏,生怕被风卷进车轮下……隧道中,火车与钢轨,车厢与车厢碰撞后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列车以排山倒海之势由西向东驶去,黑色的粉末像密集的雨点一样打在人们身上,发出“啪啪啪啪”的响声……”

这样的场景我曾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大秦铁路职工们生活的艰苦我身有体会。小说再次把我的思绪拉回到过去,让我想那些往事。在读这篇小说时,我的眼前似乎正有大列的运煤重载列车经过,脚下的大地在震颤,耳边有沉稳浓重的笛声迴响,嗓子眼儿能感觉到呛人的煤烟味儿……

我不止一次想:大秦铁路与桑干河结伴而行,那一列列万吨级的重载列车日夜流淌,川流不息,它又何尝不是一条河流?静静的桑干河水滋养着晋北的人民,轰轰烈烈的大秦铁路滋养着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它们夜以继日,并肩前行,不正像一对亲兄弟吗?巍巍太行山是桑干河的脊梁,那些长年奋战在大秦线上的铁路职工不就是大秦铁路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输送着共和国经济建设赖以生存的能源和动力,他们是多么值得我们歌颂啊!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杨占平在《静静的桑干河》序中写到:作品中反映的现实,实际上已经融合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已经是比生活真实更完善的文学真实,是能够代表社会变革某些本质方面和发展趋向的真实。

作品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毫无疑问又高于生活本身,正是因为有了文学的提炼和浓缩,文艺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感动人。在这本小说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纷繁复杂生活提炼、浓缩以及审美的能力。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静静的桑干河》这部作品中,读者认识了许多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欣赏他们高尚情操的同时,也在拷问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所谓工程师,就是要塑造人类的灵魂,修补人类灵魂的缺失,如果这个工程师的灵魂是肮脏的,不完整的,他又怎能去塑造和修补别人的灵魂?

作家不是思想家,但作家决不能没有思想。一个思想道德情操不高的作家,很难写出高雅的文学作品,也决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

大秦线上的铁路职工是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群体,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坚守,才有了这条年运量突破四亿吨、全世界最著名的重载铁路。大秦线职工们的生活和工作是艰苦的,孤独而单调,然而,大秦线上的铁路职工们又是幸福的,虽然地处深山,他们却有着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处处为别人、为集体、为国家着想,就像大秦铁路一样,具有钢铁一样的品质。大秦铁路不缺铁,大秦线上的铁路职工同样不缺铁。虽然他们也有苦闷,也有牢骚,但只要拿起工具,他们就成了一群硬汉,成了一群保卫大秦铁路畅通的守护神。没有他们,大秦线就不可能完成那样繁重的运输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拷问着那些灵魂缺失人的灵魂。

在大秦人的心里珍藏着一份承诺:为了共和国经济早日腾飞,再苦再累也值得!那是大秦人的庄严承诺。在大秦人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矫情,看不到一丝一豪的软弱,尽管有些人倒下了,但他们的灵魂将永远站立。

在《静静的桑干河》这部作品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个正在进行灵魂救赎的人,她叫赵春秀。

赵春秀曾经是一个灵魂迷失的人,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她任性地将自己的灵魂放飞到一个花花世界中去了。尽管她找“苦”吃是一种被动和无奈,但上帝却让她亲眼看到了大秦人的那种坚忍和奉献,她的灵魂受到一次次拷问。在大秦人精神的感召下,她的灵魂最终得到了救赎。赵春秀这个人物虽然只是书中的一个配角,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个人物被作者写得很活,一个曾经充当“二奶”的人,却不让人觉得可恨可憎,反倒有几分可爱,纠其原因,是因为她的灵魂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以为,赵春秀这个人物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在作品中同样不可或缺。

从作品后记中我们得知,《静静的桑干河》的作者之一林小静本身就是个记者,她长年工作在铁路报社,她熟悉铁路,曾不止一次深入大秦线,与那里的职工朝夕相处,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谊。她在后记中这样写到:“第一次去王家湾养路工区是个初冬,到达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正赶上吃饭……一个叫布秉升的养路工端着半碗咸菜。我问他为什么不吃菜,他说喜欢吃咸菜。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想把自己那碗烩菜让给其他干重活儿的同事……养路工们换钢轨、换石枕、肩上要担起四五百斤的分量……在大山深处,蔬菜匮乏,交通不便,一碗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烩菜却让我感动……”

作者熟悉大秦线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对那里的铁路职工了解更深,她曾一次次被那里的职工们感动。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生活积累,她才能让每一个情节和细节符合大秦铁路那一个特定的时空和环境,才能让她完成这部作品。书中的每一个人就活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不写好他们,她觉得有愧于那些弟兄。

作者林小静说:“城市的繁华与大秦铁路的艰苦,从那一刻起,一直像两个同样重量的砝码,在许多个白天和黑夜,撞击着我的内心。”

可以肯定,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召唤她一定要写好这部作品,不是别人要她写,是她自己非要写,她和那里的职工们情同手足,相濡以沫,她的身上同样有着一个铁路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铁路发展到今天,早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有世界上年运量高达4亿5千万吨的大秦重载,我们还有排在全世界首位的、运输里程达1.6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一重一高,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几代铁路人的梦想,更是几百万铁路职工日夜奋战、努力拼搏的结果,我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我们希望有更多反映铁路生活的好作品问世。同时,也希望《静静的桑干河》的两位作者继续努力,深入生活,贴近现实,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铁路职工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养路工大秦线桑干河
故乡的桑干河
7月份大秦线货物运输量同比下降20.75%
塞北桃源桑干河
陕西省“十佳养路工”潘林森
桑干河(外一首)
国境线上一抹橘红——内蒙古边防公路优秀养路工素描
大秦线地面带电自动过分相技术适应性研究
关于HXD型电力机车技能培训的几点思考
大秦线重载车钩惯性裂纹问题研究
拥抱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