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企业文化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2015-07-25 23:08李树森
企业文明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价值观政治

李树森

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潮、管理模式,只是管理理论大家族中的一员,它既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也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从纵向的角度,也即从企业管理发展史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一个是经验管理阶段,另一个是科学管理阶段。所谓经验管理阶段,主要是指工业化早期,企业家们普遍依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再加上简单的分析和计算来指挥下属,运作企业。所谓科学管理阶段,就是以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为标志,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单靠经验和直觉已经难以有效地管理和运作,于是企业家们开始运用精确的定额管理、定员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种种手段,使企业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才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的思潮,使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又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

从横向的角度,也即从企业管理这个大范畴的角度讲,企业文化又是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差别只在于企业文化是软管理,具有柔性的一面;而科学管理则是硬管理,具有刚性的一面。

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也由于我们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我们的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得还不是很充分,我们的科学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所以,在引进、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防止进入一个误区,以为有了企业文化就可以万事大吉,以为强调企业文化就可以忽视科学管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对我们的企业现状有一个准确的估计。我们的企业不仅文化建设滞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同样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包括基础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不是已经做过了头,而是远远还没有到位。

当前,企业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基础管理,而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的加强,可以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为搞好科学管理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推动并促进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融合共生。

培育共同价值观。只有员工群体协调一致的努力,才会为企业赢得成功。协调一致的群体行为的出现依赖于共同信守的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因此,成功培育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登上文化管理台阶的基本标志。

建立学习型组织。一家企业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形成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大量的事实表明,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企业保持优势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建立学习型组织无疑是企业挑战未来的必然选择。

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最复杂的要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研究表明,它们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增,但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因此,企事业单位对人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软管理与硬管理巧妙结合。所谓硬管理是指执行规章制度,进行直接的外部监督以及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也包括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人机监控系统等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所谓软管理是指开展思想工作、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柔性管理。一手抓科学管理,一手抓企业文化,硬件和软件结合,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并重,双管齐下,刚柔并济,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才真正能够跃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

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引导员工把自己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并作为企业精神传承下来,特别是通过概括与提炼,形成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体现和代表着企业的个性。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全聚德“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等,都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企业价值观是反映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观念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制度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片面性。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表象性。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了企业形象、企业标志等表层文化,还有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企业的价值观、精神文化。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完整的企业文化。

盲目性。把企业文化简单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直接运用到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照抄照搬国外或国内企业的成功模式,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和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企业文化偏离企业实际,难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热点难点工作,创新协调机制,丰富协调内容,借力借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融合发展。

在建设目的上,要放到推进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和促进生产经营任务圆满完成上来。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光是“从文化到文化,从精神到精神”,而是要把战略实施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覆盖点。

在建设实践中,把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文化“靠制度规范、靠机制保障、进入管理起作用”。

在建设机制上,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企业单纯依靠党政领导“哥俩好”来推进、过分依赖政工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假若用图形来表示,二者可以说是两个圆的交叉,也就是说既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也有重叠不了的部分。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性质有区别。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是一种经济组织的行为。它所教育的内容是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必然含有经济文化的内容,但政治色彩更浓一些。

任务有区别。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都要形成一种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凝聚力。但企业文化要调动的积极性,是人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是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是一种经济上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调动人的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外,还要把人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上来,形成全党全国的凝聚力,是一种政治上的积极性。

目的有别。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佳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却不限于本企业范围,它还要实现全党全国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是政治上的高度统一,要造就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主要是达到一种经济的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达到经济目的外,还要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之处是:对象相同,都是做人的工作,都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重视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句话,都是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使企业保持勃勃的生机,使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理论教育体系等优势资源,加强对企业文化知识和理念的教育普及,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员工群体意识,浓缩出企业的制度文化和企业意识形态,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用人本观念改造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用真情影响和感动职工,让职工在亲密无间的沟通中接受教育、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特别是在当前改制重组工作中,要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同时要考虑职工的意愿和需求,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在改革中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作者单位: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海峰)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价值观政治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我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