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及其对媒体融合的启示*

2015-07-28 18:09胡言会石长顺
中州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兴媒体媒体融合

胡言会 石长顺



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及其对媒体融合的启示*

胡言会石长顺

石长顺,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摘要:媒体融合推动了电视的新媒体化进程,同时,电视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也影响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走向,形成了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以电视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具有打造新型媒体的传统优势,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互构、趋同的发展态势表明,媒体一体化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评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重影响力,进而打造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的新型媒体。

关键词: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媒体融合;新型媒体;一体化发展

当下研究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现象较多,却鲜见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的相关论述,这违背媒体融合的规律,也影响媒体的一体化发展。由此,笔者从媒体关系理论出发论述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探寻其对推动媒体融合、打造新型媒体的理论启示。

一、媒体关系理论为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征服、重塑以及传统媒体的不断突围、转型,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关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媒体关系理论完善了既有媒体理论,同时也启示研究者在关注新兴媒体影响传统媒体的同时,注意后者对前者的修正、改编乃至重塑的现象。

媒体融合论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补充,形成了差异化的媒体生存格局。美国学者詹金斯说,融合的本质不是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征服和消灭,也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吞并和同化,而是两者优势互补,彼此借力和依赖,从而在差异化中获得共同发展,在趋同之中获得差异化生存空间。①媒体融合使彼此相互嵌入成为可能,电视对新兴媒体的影响或者说新兴媒体的电视化是两者融合互构的结果,它们在趋同化过程中并未丧失自身特有质素,而是形成类似于彼此但不同于彼此的发展之路。

媒体融合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媒体之间存在修补关系。此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布雷特·道森认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修补(repair)。②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重关系导致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边界的模糊和消失,双方不断互补、融合、渗透,决定了新兴媒体重塑传统媒体存在样态的同时,传统媒体也会凭借自身传统优势将其内在特质传输、渗透、内化于新兴媒体,改编、修正和重塑它,并使之向着传统媒体“归位”。因此,如果囿于新兴媒体“影响论”和传统媒体“消亡论”的二元对立思维,不利于我们以多元视角思考电视与新兴媒体的复杂关系。可以说,电视和新兴媒体共同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思考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有助于揭示媒体之间相互影响的不同面相,为推动媒体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提供启示。

二、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是媒体融合的另一面相

1.电视在技术上直接催生了新兴媒体

就媒体发展史而言,电视在新兴媒体的形塑过程中担负着“助产婆”的重要角色。例如,早期视频游戏借助了电视屏幕才获得空前发展,电脑亦是如此。电脑在发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自身的显示媒介,而是受到电视屏幕的启发,按照其样式和技术制造出了能够和主机相连的电脑显示器。另外,电视遥控器形成的“点击观念”也启发了电脑鼠标的诞生。可见,电视为电脑“器官”的发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观念。尤其电视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预示了新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在新兴媒体的发明之初,电视技术的内在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使其带有浓厚的电视基因。

2.电视的某些艺术形式被新兴媒体借鉴

电视对高清艺术的追求建立在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高清电视,电视对视觉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样影响新兴媒体,甚至可以说,电脑最终实现高质量服务,是从电视机分辨率标准那里借来的。③电视屏幕不仅提供分辨率技术支持,而且开启了新兴媒体对视觉审美的不断追求,同时也刺激了更多新技术、新媒介的发明。电视艺术形式的借鉴使新兴媒体越来越像移动的电视。以网络媒体的编辑艺术为例,为了方便搜索和点击,网络媒体逐渐倾向于改变原初的碎片化呈现方式,而是以栏目或板块形式,对相似或相同的内容进行编排。电视的视频化、栏目化编辑艺术和产品封装方式不断提升新兴媒体的收视体验。

3.电视创造了新媒体的“电视体”新样式

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动力即是“去媒体”与“超媒体”的双向运动。去媒体的目的是使接受者忘记媒体的在场,相信接受对象的存在,超媒体则相反,是提醒接受者在注意接受对象的同时注意到媒体的存在④。这种双向流动必然产生内容上的交叉融合,网络视频即是这样的结果。网络对电视视频进行去媒体,使观众忘记新媒体技术,让具有电视“方框”形状的视频和节目流动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设置片头片尾过滤、播放模式选择、信息共享和评论、二维码扫描等功能,时刻提醒受众新技术的存在。这种内容上的融合交叉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网络媒体通过去媒体和超媒体创造了源于电视但不同于电视的“电视体”新样式。特别是很多电视“体裁”特征的文本经过网友的“观展/表演”行为,创造了网络与电视的杂糅形态。电视剧《甄嬛传》热播之时,网络上流行的“甄嬛体”便是电视与网络在文本上的“修辞性融合”。

4.电视的媒体观念“范式”化了新兴媒体的内在特质

董天策教授在库恩“范式”理论基础上认为,任何“范式”都意味着有一定的概念或术语、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范例所构成的实践模式或理论模式,规定了该学科或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具有范例的指示作用。⑤电视之所以能够对新兴媒体进行范式化,主要原因在于电视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形成了比较成熟而稳固的价值、理念和收视习惯,当面临新兴媒体的挑战时,电视既会对自身的范式进行修正,也会凭借其自身的固有信念、价值和规范对新媒体范式进行修正,同时指引新兴媒体建立新范式。如电视重视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范式”了新兴媒体的内在特质。众所周知,新兴媒体发展之初是作为个人媒体、私人媒体而存在的,但电视的社会属性修正了新兴媒体,推动社交媒体的兴盛。可以说,新兴媒体在与电视的竞合过程中,受到了电视社会性特质的规范、指引。又如电视的亲密性、日常性不但使新技术由精英群体走向普通大众,而且使电脑和视频游戏机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在电视范式的影响下,在电脑上观看视频就像电视一样具有屏幕的“沉浸感”,从而与受众建立了亲密的情感交流关系,受众在观看新媒体网络剧、电视剧、深度新闻报道时获得了和电视一样亲密的收视感觉,甚至分不清是在收看电视还是电脑。可以说,电视的沉浸感、亲密感不但将电脑带入日常生活,而且将受众的电脑行为电视化。近年来,新兴媒体减少技术的复杂性,努力像电视一样简单、休闲、舒服,显示了电视推动新兴媒体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神龛走向日常生活、从信息搜索走向休闲娱乐为主的重要影响。

三、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对推动媒体融合的启示

1.吸收传统媒体的发展经验

传统媒体在打造新型媒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如上文提及,技术的复杂性降低了新兴媒体的接受效果,然而,电视从内容到传播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日常生活化的内容生产、传播以及休闲化的媒体接受经验为新兴媒体减少技术复杂度、增强节目制播效果提供了宝贵启示。

当然,经验的学习给新兴媒体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把握借鉴传统媒体经验的“度”?不能机械模仿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完全被传统媒体所收编和归位,丧失定义“新”的能力,造成自身的新危机。当前,很多网络视频在影音载入前后的等待时段里播放在线广告,这种盈利模式是最主要、最常见的网络在线盈利模式,但它并没有超越传统电视的局限,换句话说,如果新兴媒体丧失创新能力,则会像传统媒体一样面临危机。因此,及时吸收传统媒体的发展经验,克服其不足,对于推动媒体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媒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全面评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双重影响力

电视的影响力表明,电视对新兴媒体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融合力、重塑力,需要我们全面考察传统媒体“重塑影响力”和新兴媒体“整合影响力”的双重关系。人们以前往往从电视的广告经济总量、收视份额、节目制播水平、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等方面评估电视的影响力,忽视了电视对新媒体本身的重塑影响力,导致传统媒体的发展总是笼罩在新媒体整合影响力的阴影之下。

陈力丹指出,媒体融合要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体”。⑥这意味着推动媒体融合、打造新型媒体,需要有效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长,保持它们彼此的内在质素和特点,在“一体”之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既能保持传统媒体的重塑影响力,又能拓展新兴媒体的整合影响力;既做到内容为王,又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这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大数据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跟踪和评价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不同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产品消费中的接受状况,统一组织规划和设计,协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差异化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相互调适和提升的良好局面。

3.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建构媒体的“触觉性空间”

电视对新兴媒体的修正、补充和重塑能力表明:要跳出传统媒体“消亡论”的理论陷阱,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差异化优势,推动一体化发展,进而打造新型媒体。

新型媒体之“新”的本质是围绕人的身体感知这一中心,创新和突破媒体与人之间的传统关系。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的器官和感觉的延伸,这揭示了媒体的本质特征,然而,丽莎·吉特尔曼等人认为,媒体不仅仅是延伸,而是做了比延伸更多的事情,它们吸收了身体,也被身体所吸收⑦。这一观点强调媒体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注意到身体对媒体的塑形作用,使媒体围绕身体而不断延伸,身体成为媒体自身延伸的中心,进言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未来发展都要围绕人的身体,满足人的身体感知需要,这是媒体融合的基准和归宿。

《纽约时报》的“雪崩”新闻报道表明,多媒体的相互改造和重塑事实上加强了身体作为信息定制者的中心地位,身体成为重要信息选择的处理器,由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相互融合中形成了“触觉性空间”,从而让受众更好感知信息,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雪崩”报道的成功之处是按照人的内心需要和情感流动“调和”不同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服从受众情感流动的前提下,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按照其不同的特质进行统一规划和组合,提高媒体融合效果,增强媒体接受体验。

在媒体融合时代,不仅要关注电视的新媒体化生存,也应该关注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随着媒体发展和社会变革,将产生更多的新兴媒体电视化现象。这表明,以电视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具有打造新型媒体的传统优势,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发挥“互联网思维”优势,吸收传统媒体的发展经验,整合多元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和管理模式,开创新型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

注释

①参见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1页。②Bret Maxwell Dawson.“TV Repair: New Media‘Solutions’to Old Media Problem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9,Vol.69,No.11-A,p.4172.③Toby Miller.Television Studies: the Basics.New York: Routledge.2010,p.179.④Jay David Boher.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0,p.272.⑤参见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⑥参见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当代传播》2014年第6期。⑦Lisa Gitelman,Geoffrey B.Pingree.New Media,1740-1915.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9,p.XX.

责任编辑:沐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和发展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研究”(13AXW008)。

收稿日期:2015-03-22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7-0174-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20

作者简介:胡言会,男,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充637000),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武汉430074)。

猜你喜欢
新兴媒体媒体融合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论新兴媒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