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舆情搭车”现象探析

2015-08-03 06:10晓,张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杨 晓,张 晓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便会病毒式传播被公众广泛关注,形成网络舆情。从“庆安枪击事件”到引发当地官场强震,从“微笑局长杨达才”到“表叔杨达才”,从“我爸是李刚”到涉事校长抄袭丑闻,与该事件相关的其他问题借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热度而趁机浮出水面,引发舆情变异,导致“舆情搭车”。

1 “舆情搭车”现象的定义

在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社会上出现公共突发事件,网民的声音会迅速集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若事件没有及时解决,网民的知晓欲得不到满足,不满的声音会导致舆情发生转向,与该事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会得到迅速扩散,借高涨的舆情之势,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由一事件引发的系列蝴蝶效应,导致舆情不断升级、发生转向的现象称之为“舆情搭车”。

对定义的界定,有的学者称为“新闻搭车”,有的学者称为“舆情搭车”,但不会因为“二字”之差,其实质发生变化。笔者倾向于“舆情”搭车这一说法,其表达更为贴切,新闻只是一个事件,只有事件进入网民视野成为焦点问题,才会产生舆情。可见,“搭车”现象的事件产生了舆情,舆情诉求得不到广大网民的满足,促使过往的相关事件浮出水面,共同发力来得到诉求满足。可见“搭车”现象的产生由突发公共事件新舆情,透过“搭车”现象产生的过程,不难发现用“舆情”搭车来形容更为确切。

不管何种说法,其主体都是网民,客体是公共突发事件,舆情的形成首先是网民对事件产生强烈反应,网民的这种反应企图得到政府的及时回应而无望,衍生出更强烈的舆情反应,于是相关事件不断揭发。“庆安枪击事件”是引发网民反应的源头,广大网民企图得到事情的原委,政府却迟迟没有公布相关监控录像,引起了网民的质疑,从而使舆情得到升级,事态一步步扩大,引发一系列原来存在问题的暴露,造成塌方式的官场地震。

2 “舆情搭车”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舆情应对未顺应民意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刺激性,很容易引发网民的兴趣,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在事件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交流、碰撞,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所形成的舆情代表一个群体的意见,这个群体期待事件的真相,由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引导舆情的方式不当,使广大网民的舆情诉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网民情绪,使舆情出现转向。有些网民会趁机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的爆料信息,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庆安枪击案”中,网民的焦点在警察为何开枪,亟需官方给出合理的说法。可是,官方没有回应。广大网民要求的公开监控录像也迟迟未满足,使网民产生猜疑,是否围截上访者,舆情瞬间升级。在网民情绪激化的情境下,副县长董国生慰问干警,更激起民愤,成为一系列当地举报事件曝光的导火索。不难看出,官方应对舆情声音上的缺位,使舆情不断增长,牵连出原本并无关联性的过往事件。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类似案例如果发生在其他地区,一旦深究细查,很可能具有潜在普遍性,这是官员的监察管理体制疏漏所导致的传播现象。”①

2.2 新媒体对舆情的助推

与传媒媒体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兼有信息的发布者、转发者和评论者。再加之新媒体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和互动性强的优势,使敏感事件迅速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场。这归功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人人是传话筒已成现实。2012年8月,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因在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露出不合时宜的“微笑”,被网友人肉搜索。随之网友发布其所戴的各种价格的手表,杨达才被网民戏称为“表叔”。在舆论狂潮下,引起了政府关注,杨达才的腐败问题一步步调查,并绳之于法。

3 “舆情搭车”现象的启示

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舆情,再由舆情引发出“搭车”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舆情的需求未满足网民意愿,使舆情得到反弹,即政府的危机管理措施不及时、不到位。

从“庆安枪击案”、“微笑局长杨达才”、“我爸是李刚”等事件,“搭车”出的系列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社会的反腐利器。借当前事件的空前关注“搭车”形成合力,达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反腐效果。从这一点上去审视“舆情”搭车现象,它是一种后补的舆论监督手段,解决了很多社会存在问题。可是,由公共突发事件引发“舆情”搭车现象纯属偶然性事件,靠“搭车”去揭发问题治标不治本。

再者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的释放,网络空间人人可以发声,处理不当容易失控。回顾“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一交通肇事案被自媒体定性为富二代的狂妄之举,将李启铭放在舆论的对立面,紧接着校方的沉默、反常等不作为,使该事件扑朔迷离,而此时网友人肉出该校校长学术不端,网络一片哗然,掀起二级舆情事件。李启铭是事件的开端,从“我爸是李刚”发酵为“富二代的狂妄”,失控的舆论不仅有对其行为指责、谩骂。还引起了对富二代这一群体的诋毁,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如果“舆情搭车”事件矛盾尖锐,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会引发网络暴力。

4 “舆情搭车”现象的引导策略

“舆情搭车”是一种事后舆论监督手段,能解一时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舆情一旦激化,会陷入“舆情搭车”的漩涡,造成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制度难度也加大。针对舆情事件,笔者认为应该如下。

1)提升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政府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引导者,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的话语权具有权威性。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不作为,网民的舆情诉求得不到解决,会引发官民矛盾,这不仅扩大舆情事态,还玷污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仆形象。因此,在处理舆情事件时,政府要提高回应能力,不断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把握好舆情的导向。在舆情的萌芽阶段,事件就已妥善解决,让“舆情”来不及搭车就扼杀在摇篮之中。

2)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在法治理念下,政府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舆论的监督,尽量减少引发舆情的不良事件。倘若公共突出事件发生,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法治思维和坚持法治精神,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给公众满意的答复。同时引导公众树立法治理念,遇到敏感事件,用法律的眼光理性对待,而不是借手中的新媒体利器,在舆论高涨的情况下,加入舆情助燃的行列来扩大舆情。在法治理念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舆论空间,使舆情事件无车可搭。

“舆情”搭车现象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毕竟不是常规的舆论监督手段,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倡导法制思维,应该密切关注各种舆情,重视民意,而不是靠舆情诉求被扼杀必须靠“搭车”来解决。

注释

①http://api.weixin.soften.cn/view.php?id=555481d78e ad0e736d8b4567.

[1]“舆情”无处释放才借“新闻搭车”[J].领导决策信息.2015年中国政务舆情监测.社论评论.

[2]王海龙.关注舆情事件中的“新闻搭车”现象[J].青年记者,2015(07).

[3]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04).

[4]肖文涛,范达超.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