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辱华事件看华文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以“10·16”美国广播公司“儿童圆桌会议”事件为例

2015-08-03 06:10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国广播公司华人华侨华文

杨 珂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70

2013年10月16日,一档美国深夜栏目进入广大华人华侨的视野。这档节目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吉米·基梅尔主持,节目分别邀请4名不同肤色的儿童组成儿童圆桌会议(Kids Table),针对时下热门的国家大事进行讨论,传播范围仅在当地民众中受到欢迎。但在10月16日的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到如何解决美国欠中国的1.3万亿美元债务时,一名6岁儿童回答“杀光中国人”,吉米·基梅尔并没有阻止或纠正男孩此类可能会增加种族仇恨的言论,反而以调侃的口气笑称:“这是很有趣的观点”,美国广播公司在播出时也没有对辱华言论进行删减。视频一经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全美华人华侨及华裔社团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1 在美华文媒体对“儿童圆桌会议”事件的报道

美华文媒体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微博、报纸以及电视台等多种途径对事件进行报道,与华裔社团齐心合力,迅速将在美华人华侨组织起来,举行抗议和游行示威活动,颠覆了美国人对中国人及华裔的传统认知。

1.1 网络成为事件爆发的源头

节目被上传至Youtube,最初由网民发现并展开讨论,评论者观点不一,部分认为这是孩子的童言无忌,而绝大多数华裔认为这是一起严峻的辱华事件。10月17日,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以“史上最棒的政治脱口秀”为题(Kimmel’s‘Kids Table’ Is Pretty Much The Best Political Talk Show Ever)贴出这期节目视频,并调侃节目中“杀死中国人”的语句。一时间,网上对事件的讨论声沸沸扬扬。10月19日,一名网名为“北美崔哥”的网友在白宫请愿网上发起签名,事件逐渐升级,引发华人华侨以及亚裔社团的普遍关注。

1.2 传统媒体加大报道力度,扩大传播范围

华文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给予整起事件充分的关注。以《世界日报》为例,自10月21日起至11月12日,共报道新闻25篇。10月21日至11月3日间,《世界日报》在每天的头版(A版)对事件进行重点报道。随着事件的升级,逐步加大了报道力度,从头版综合版放至头版头条。报道多涉及事件的突破性进展,例如事件介绍、主持人基梅尔公开道歉等。10月27日美国广播公司公开发表道歉,《世界日报》采取头版与美东版(C版)相结合的报道方式进行跟踪。华文报纸通过采取不同的采编方式,配合发展趋势,有力的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

1.3 各大网站配合传统媒体,加强网民互动,还原真实抗议现场

在报纸报道的同时,网络新媒体也及时发布信息,美国中文网、侨报纽约等网络平台相继投入大量关注(美国中文网共发布10篇报道,侨报纽约发布39篇),在报道事件发展情况的同时,与华裔社团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华人华侨的示威活动,例如侨报纽约在11月1日发布11月7日芝加哥华人华侨联合会(华联会)将举办大规模示威游行的信息。《侨报》、《世界日报》等通过微博平台与网民进行互动,极大地扩展了事件的知晓范围和互动性。与此同时,以美国中文电视为代表的网络电视专派记者到达抗议活动现场,采访抗议人群、围观群众的态度,以及ABC公司对于事件的态度和最终处理结果等,运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画面向全世界展现出华人华侨拒绝辱华言论的强烈决心。

2 “儿童圆桌会议”中在美华文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

美国广播公司辱华事件中,美国各大华文媒体在华人华侨与华裔社团之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积极主动地应对这次辱华事件,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付出努力。

首先,塑造了华人华侨团结一心的政治形象。

一直以来不团结的现实状况成为在美华人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在参政议政等方面尤为突出。美国广播公司辱华事件中,美国华文媒体报道了大量美国华裔社团针对事件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包括国会亚太裔小组、亚裔组织80-20、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等在内的诸多华裔社团。将广大华人华侨团结起来,施压白宫官员和美国广播公司公司高层,积极参加各个地方的抗议游行,形成了活动范围遍布全美近20个城市,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美国成立以来,参与城市最多、响应范围最广的华人抗议活动。展现出华人华侨不再是美国的边缘群体,团结一心积极参政议政,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政治形象。

其次,塑造了中国不可侵犯的民族形象。

不同于以往华人华侨忍气吞声的态度,事件发生后,华文媒体即刻出声,代表广大华裔社团和华人华侨向美国广播公司公司及奥巴马政府提出抗议,组织华人抗议示威活动。通过报纸的文字说明与电视的现场报道,配合网络平台的实时互动,展现事件发生始末、华裔社团的谴责态度以及示威活动现场参与人群的看法,斥责美国广播公司的种族歧视态度。活动现场的随机采访向不明就里的美国民众讲述事件的真实情况,多渠道的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征得美国及国际上广泛的理解与尊重。这种不骄傲、不卑微地理性报道,是事件最终能够取得美国广播公司公司及主持人基梅尔公开道歉胜利的重要基础,塑造中国不可肆意侵犯的民族形象。

3 “儿童圆桌会议”的经验总结

对于海外民众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深入到某个国家去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更多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或国家的政策来对他国进行一种窥探,可能仅仅是一件个别事件,就会引发民众对某国的整体印象的大打折扣。如何改善中国在美形象,减少和扭转美国对中国的肆意丑化和辱华言论的频繁发生,此次“美国广播公司辱华事件”中美国华文媒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1)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运用多渠道平台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能够有效、迅速的传递中国声音。

事件中在美国主流媒体普遍对事件默认的情况下,华文媒体及时发声,通过报纸、网站、微博、网络电视等新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运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真实还原事件经过,加强与华人华侨及国人的网络互动,避免事件再度恶化。海外华文媒体大量报道“令很多美国人看到了涉及‘辱华’的言论跟本就不应该开口”[1]。对于在美华文媒体来说是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2)加强与华裔社团和华人华侨的联系与互动,运用集体力量抵制辱华和诋毁中国形象的事件。

华文媒体、华裔社团与华人学校作为华人在海外的三宝,相互支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国外的每个人(包括海外移民)、每件事都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和延伸。在美华文媒体配合华裔社团,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向华人华侨传达示威事件及地点,才能形成此次遍布全美20座城市的做大规模抗议。牢牢抓住华人华侨与华裔社团这块宝藏,能够在此类事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华文媒体肩负提升中国形象的文化使命,要敢于报道不平事,尤其是中国受到歧视和侮辱的事情。

虽然部分在美华人华侨认为美国广播公司辱华事件只是小孩子的童言无忌,但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其背后的隐像,如果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中国形象和言论会愈发被轻视,辱华事件将会更频繁的出现。美国华文媒体在事件中敢于报道美国主流媒体的辱华言论,采取积极应对、广泛关注的策略,为事件能够较成功解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当前要做的并不是要美国媒体不再负面报道中国或揭露中国的阴暗面,而是怎样引导美国媒体客观认识中国和理解中国”。[2]运用华文媒体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新闻信息,澄清事实真相、解除误解,团结广大华人华侨,配合华裔社团的工作,可以为中国形象在美塑造提供更便捷的平台。只有从一点一滴着手,注重国家形象的形成,才能帮助中国形成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才能为海外的华人华侨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1]康仕学.中美需要软实力对话[J].世界博览,2013(23):84.

[2]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M].南方日报出版社:136.

猜你喜欢
美国广播公司华人华侨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