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会新闻报道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2015-08-03 06:10
新媒体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关怀娱乐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新闻中心,浙江丽水 323800

社会新闻报道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生活百态与人性百态。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具有巨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当前,我国媒体竞争激励,为使报道更具轰动效应,各种虚假报道、夸大报道层出不穷,而媒体之间互相抄袭问题也十分严重,而内容肤浅,格调低下也是媒体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 社会新闻报道需把握真实性原则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行业内部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在媒体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许多媒体不惜以虚假或过度夸大的新闻报道来博取广大受众的关注,引发轰动效应。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种做法无疑是严重违背了这一点。如2014年5月14的一则新闻“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该报道属虚假报道,该报道内容为百姓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出来后,引发轰动效应,但经调查,真实情况是记者将“嘉里油脂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隔壁的“嘉里粮油有限公司”,事实上并不存在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的现象。而此类虚假新闻并不是个案,新闻失实,不仅会严重干扰受众的视线,影响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还会导致广大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的降低,影响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社会新闻报道能够更好把握真实性原则,要求各大媒体加强媒体自律,坚持新闻真实、报道真实。一方面,注意社会新闻信息来源的拓展,以获得丰富、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注重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量做到现场采访、实时采访,搜集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以减少虚假、片面以及过度夸大的新闻报道,提升媒体公信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 社会新闻报道需把握人文关怀

当前,我国提倡以人为本,新闻作为受众看世界的媒介,也应该彰显人文关怀。但在我国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依旧能够见到诸多人文关怀缺失现象。主要表现有:

1)不平等看待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是主要报道对象之一,媒体在对该群体进行报道过程中,虽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却往往未能将其放在同等地位上,给予真正的尊重与爱护,如在报道中大量描述残疾人的生理缺陷、过度渲染城市流浪人员的暴力、犯罪面等。

2)排斥边缘化群体。当前,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在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等边缘性群体进行报道时,多带有严重偏见,甚至于文字中,表现出对该部分群体的蔑视,过度渲染该部分群体的负面形象。

3)不尊重个人隐私:一些新闻媒体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常会“爆料”,而其中披露的有关当事人的生理、家庭、生活经历、个人情感等,均属于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报道发出后,可能导致当事人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2014年7月引发网友热议的电梯撒尿事件,事件发生后,当事人的脸部清晰曝光,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而类似的个人隐私披露现象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十分常见,可能会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4)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大量的离奇、骇人听闻的报道,这些新闻报道虽极大的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但却忽视了受众的精神需求。而离奇、骇人听闻事件的过度描述和刻意渲染,还会导致受众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其中传达出的冷漠态度也会极大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情感和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针对以上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缺失问题,为能够在社会新闻报道更好把握人文关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理解报道弱势群体的目的,能够在报道过程中将其真实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通过新闻报道使之得到社会的帮助,能够站在同等位置与之对话,给予相应的尊重和理解。

2)放下偏见,公平看待边缘性群体,在报道中不刻意将边缘性群体的身份与负面事件联系起来,真实公正的进行报道。

3)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注意区分普通公民和政治人物、社会知名人士,不同的人群隐私范围也不同,报道时,需注意不要超过当事人的隐私范围,主动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若报道需要,则需要先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再进行报道。

4)充分认识到社会新闻的受众是社会大众,而社会大众中,只有少数群体口味特别,有价值的社会新闻报道并不等同于刺激性的文字,无需追求离奇、暴利、血腥、夸张,而是更加注重社会新闻报道知识性、价值性的提升。同时,更要注重保护道德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尽量给青少年以正面影响。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新闻报道少不了人文关怀,特别是在负面新闻报道中更要融入人文关怀,这是新闻发展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之所在。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要集中体现人的关怀,人的力量,人的同情、人的尊严,有了这些,新闻报道才富有情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情动人,以情引人,进而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

3 社会新闻报道需把握娱乐度

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社会新闻报道偏向娱乐化和庸俗化,甚至走向低俗化。在赖特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四功能说”中,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四种功能: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由此可见,娱乐并不是大众传播的唯一功能,而社会新闻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广大受众的精神食粮,在报道过程中,若把握不好娱乐的度,则将使报道有失格调和品位,麻痹广大受众的精神和意志,甚至产生误导,造成部分受众价值观的扭曲。如低级趣味的“黄色新闻”、“暴力新闻”以及“娱乐圈的炒作绯闻”等。

针对以上问题,为更好把握社会新闻报道中娱乐的度,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积极提升自我修养,并充分认识到过度娱乐化对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受众的危害,划清社会新闻与娱乐新闻的界限,能够为广大受众提供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闻,并能够使广大受众在阅读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社会新闻题材丰富,新闻线索多而杂,这也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挑选新闻的过程中,能够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不哗众取宠,不胡乱炒作,并严格审稿,若稿件不具教育意义,无警示作用,且与主流舆论导向存在出入,则不应发稿。除此之外,还要杜绝媒体间的“跟风”和“抄袭”,加强媒体自律。、

此外,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节目收视率调查的管理,“要重视收视率,但不能搞唯收视率”,要建立科学的收视数据采集、分析和发布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节目综合评价标准和体系。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坚决遏制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对娱乐类节目要实行总量控制。

4 结束语

社会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新闻失实、人文关怀缺失以及过度娱乐问题,对媒体公信力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生活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极大的阻碍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新闻报道过程中,更要注意新闻真实性原则、人文关怀以及娱乐度的把握,充分满足公众对社会新闻的需求,并通过社会新闻报道提高我国国民道德修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2):8-9.

[2]王永平.新闻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1(07).

[3]乔新生.厘清媒体与行政的关系是问责的基础[J].青年记者,2011(24).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关怀娱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娱乐眼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