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超短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8-07 13:11宋瑞军董莉莉李明阳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超短波针灸

宋瑞军 董莉莉 李明阳等

[摘要] 目的 探讨针灸、超短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 80例慢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针灸、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针灸、超短波基础上加入肌内效贴治疗,以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实用骨伤科手册》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 结论 运用针灸、超短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能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 针灸;超短波;贴扎;慢性踝关节扭伤

[中图分类号] R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1-007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sprain for clinical references. Methods All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kle sprai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ultrashort wav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treatment of kinesio taping on the basis of acupuncture and ultrashort wave.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lasted for seven days, and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two courses of 14 days in total.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efficacy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VAS and A Modern Practical Handbook of Orthopedics were applied for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VAS scores and curative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all improved,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sprain is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pain and improving ankle function.

[Key words]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Taping; Chronic ankle sprain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运动损伤中占到首位,急性踝关节扭伤可因处置不当或病情延误而发展为慢性踝关节扭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常因遇天气变化或劳累而症状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踝关节慢性损伤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3],其中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在踝关节慢性损伤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超短波应用也较为广泛,肌内效贴布作为一种新型贴布,具有操作简便、应用广泛、防水透气、低过敏性等特点,近年来逐渐被临床所重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骨病康复领域[4,5]。笔者在临床采用针灸、超短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6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确诊为慢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有踝关节急性扭伤史,且休息状态下无不适感或略感肿胀,运动或行走时间过长踝关节有疼痛、肿胀等症状,病程为1个月以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6.7±9.2)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2.6±0.8)年;部位:外踝26例,内踝11例,内外踝3例。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1岁,平均(39.7±7.9)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9±0.6)年;部位:外踝24例,内踝12例,内外踝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①针灸[6]取穴:解溪、昆仑、申脉、照海、丘墟、阿是穴;针灸方法: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30号1~1.5寸毫针常规针刺,得气后小幅度提插捻转1 min,留针30 min,每10分钟行针一次,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②超短波: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选用200 cm2电极板两块,两个个极板在踝关节两侧对置,电极板与皮肤间距离2.0 cm,用微热量至温热量,1次/d,每次15 min,治疗 5次,休息2 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共2个疗程。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7]:患足跖屈位,采用爪形贴布(自然拉力),锚固定于外踝或内踝上方,多尾向远端患足肿胀处延展,如为内外踝则2条贴布如双手交叉状包覆于肿胀处,如有疼痛则在最内侧以X形贴布贴于痛点处。再以I形贴布(自然拉力及中度拉力)固定踝关节,如外踝扭伤,则锚固定于外踝直上,用自然拉力垂直向下延展,绕过足底后用中度拉力,止于内踝直上处;内踝扭伤患者锚与尾与外踝扭伤相反,以上贴扎1次/d,单次贴扎维持约24 h左右,针灸时去除,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贴扎2周,共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进行激素及药物等治疗,均接受相同的健康宣教:包括避免负重、风寒、长时间行走,尽量休息减少运动等。

l.3 评定方法

①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标准: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的程度来打分,从0分到10分,选取适宜的数值代表疼痛程度,0分为正常,无疼痛感;1~3分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且不影响日常一般活动;4~6分为中度疼痛,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影响睡眠,但尚可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②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实用骨伤科手册》[8]: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但剧烈活动或天气变化,患部有不适感;有效:症状减轻,功能较治疗前好转,略感疼痛或肿胀不适;无效:症状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收集的数据统一采取SPSS17.0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疼痛指数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VAS评分、总有效率方面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进行临床恢复情况的比较,可见两组患者均在评分方面纵向相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患者疗程前后的差异较大。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VAS比较,治疗组下降分数要低于对照组(t=8.59471,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1.76,P<0.01), 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踝关节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和内侧副韧带, 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组成。外侧韧带较薄弱,因此踝关节扭伤多数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慢性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性创伤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是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针灸取穴一般根据损伤部位近取法的原则,以达到行气、通经、止痛的目的,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踝关节一旦损伤,其自身修复能力非常弱,从而导致病情迁延难愈[9]。针灸、超短波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配合肌内效贴则可以改善伤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有利于损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再生,以尽快促使受伤组织得以恢复。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筋痹”、“ 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主要是外伤后脉络受损所致,局部脉络瘀阻,血离经脉,使气血阻滞不畅、血不荣筋、筋骨失养、淤血内停等导致局部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故形成慢性疾病,痊愈较慢。针刺遵循局部取穴、临近取穴以及循经取穴的原则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而阿是穴主要是病理反应点,通过针刺,起到祛邪活络、疏筋止痛之功效。大量的实验证明,针灸可以改善局部血供,消除炎性水肿,并具有止痛作用[10,11];超短波属于高频电磁波,机体在高频电场的作用下为细胞膜上载脂蛋白等物质振动及摆动获得能量,使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改变而细胞代谢加强[12],可使体内电解质成分发生电离并产生位移电流,效应稳定并可抵达深部组织,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达到修复组织功能,同时其对表层和深部组织的温热效应,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炎症与病理产物的吸收,并可清除致通物质而减轻疼痛[13],此外超短波还可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和疼痛的阈值,从而使症状得到改善,促进踝关节扭伤的康复。肌内效贴,全称为肌内效布贴扎技术,主要由防水弹力棉布、医用亚克力胶、离型材料三层组成,具有伸缩力的贴布用在皮肤上时,能适度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两者间会出现拉力、应力、切力这三种交互力来引导皮肤及皮下筋膜组织的横向流动,从而促进深层淋巴及血液循环,爪形贴布可以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X形贴扎方法可促进固定端位置的血液循环,有效达到止痛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痛点提高贴布,Ⅰ形贴布可以对局部软组织提供单一方向的强大引导力量,起到引导筋膜、促进肌肉收缩及支持软组织的作用。多爪形、X 形、Ⅰ形贴布三者配合使用均可减少导致疼痛的刺激物质的堆积,并对踝关节起到一定的支撑保护作用[14],同时肌内效贴可以显著改善运动功能以及姿势控制能力,而对于运动功能没有负面影响[15],共同达到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使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疼痛缓解,故此通过针灸、超短波以及肌内效贴共同起到提高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甄朋超. 踝关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12(12):68-70.

[2] 吴亿中. 针灸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145例疗效观察[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57):45-46.

[3] 王云,傅东明,刘延东. 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67-168.

[4] 龙志,王人卫,王琳. 肌内效贴布对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缓解效果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39-42.

[5] 余波,冯能,祁奇,等. 肌内效贴短期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的疗效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56-58.

[6] 王启才. 针灸治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8.

[7] 陈文华.软组织贴扎技术临床应用精要:“肌内效贴”即学即用图谱[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56-59.

[8] 孙江材,彭力平. 实用骨伤科手册[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65,619.

[9] 毛宾尧. 足外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98-199.

[10] 赵媛. 针刺配合中药电离子导入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6 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313.

[11] 杨润成,杨建花. 电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622-623.

[12] 吴耀持,汪崇淼,张必萌. 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炎185 例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0):823-824.

[13] 黄晓琳,燕铁斌. 康复医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7-108.

[14] 郑悦承. 软组织贴扎技术[M]. 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7:18-22.

[15] 柴松,余波,陈文华. 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 21(3):284-287.

(收稿日期:2015-04-21)

猜你喜欢
超短波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新型装甲车载短波/超短波电台维修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