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NA上舞蹈

2015-08-18 18:22米南
当代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王俊华大华大基因

米南

作为现任华大基因总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的身上有着许多标签: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如果你当面盛赞他在这些标签下不俗的成就,年近不惑的他会很淡然地说:“我只是一个想对社会做点有用事情的普通人。” 如果你质疑华大基因是否是全球最大最好的基因研究机构,他会跳起来反问,“为什么中国人就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一流的东西?!”

对王俊和华大近几年在基因领域的作为,外媒曾如此评价,“中国正在成为基因测序强国,体现了对基因测序研究的最大野心。”可很多人不知道,王俊最初的野心并不在基因上。

今年39岁的王俊生于江苏东台一个普通家庭。从5岁上学起,聪明,几乎是身边所有人对他的评价。尽管童年时期的他在班里成绩并不特别优异,但他对待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原则,既不完全抗拒,也不会特别努力。

16岁那年,王俊以东台市总分第三、理科成绩第一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从此在北大求学10载。沐浴着北大开放自由的氛围,他的校园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因为觉得“光学生物没啥意思”,还辅修了数学和计算机两门学科,并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后又继续攻读博士。

1999年对王俊来说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中国承接了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项目,这在中国科学界是件大事。为这个项目,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集结起来,并由此促进了华大机构的诞生。

为了完成项目,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杨焕明、汪建两位教授到北大来挑人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导师推荐了生物与数学、计算机兼修的王俊。当时他一心要研究人工智能,“听说要去遗传所工作,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好在导师非常了解他的性格,一句“你去了人家还不一定要你呢”成功激将,他去了遗传所,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整个项目的主要数据分析工作。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王俊坦诚地说,自己当时加入项目也有一点功利性,“说不定这个计划能对未来大脑的认知提供可能性”,从而能帮助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

然而,历史的脉络总是这样清晰而专注地发展着,王俊从自己喜爱的人工智能领域跳到生命科学,却没想到在这里挑起了大梁,实力让他成为华大最年轻的元老和被器重的门徒。

从1999年到2015年,王俊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奋斗了16年,他见证了华大基因步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也参与其中,完成了诸多项目的部署实施,成为华大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操作者。如今,基因学科对于王俊来说,再也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补充,相反,他越来越认识到基因的重要性,正如当初华大成立时的初衷:“一群人将各自全部积蓄拿出来,投入了一个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计划。”

可是,华大究竟在做什么?

“绝大多数先天性遗传疾病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预防和处理的。以出生缺陷为例,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基因问题,甚至自闭症都与基因的突变有关,华大在怀孕第七周介入,了解胎儿的基因状况,避免家庭悲剧。”王俊说,华大今年做了7万个唐氏筛查,避免了1000个家庭出现悲剧。

“如果说袁隆平研发出杂交水稻是在鱼塘里钓到了鱼,如果将很多现代化技术比作是拉网捕鱼,我们是在把水放干,让大家看到所有的鱼。”王俊解释,将来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作物和牲畜,都可以通过基因的解读,辅助它的育种。以前10年、20年育出的东西,现在二三年就能实现,全覆盖,精准打击。

事实上,早在非典爆发时,华大基因就在技术和口碑上获得双丰收。2003年,王俊带领团队进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96个小时就做出了SARS检测试剂酶联免疫试剂盒,并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试剂盒捐赠给全国所有相关医院,帮助阻断SARS的蔓延。“当时市场黑市检测价格不菲,但华大并未想就此牟利,尽管那时候华大基因已有半年的时间发不出工资。”王俊回忆说。同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北京华大时,对华大基因在非典期间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抗病之所需。”

这么多年过来,如今即使华大基因已经开始了产业化经营,王俊仍认为:自己和华大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手上的基因技术,为普通民众服务。

2012年,王俊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世界年度科学界十大人物,在介绍他的专文中,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洽奇说:“1999年,华大基因支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而到今天,华大的基因测序能力,让其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出了50%。”这其中,王俊的贡献不可不提。

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王俊带领团队成员成功绘制出第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这也是第一个黄种人、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图谱。

2009年至2010年,他又带领团队相继完成了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黄瓜基因组计划和桑蚕基因组重测序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同时提出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对格陵兰约4000年前的古爱斯基摩人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2012年,他开启了“代谢性疾病与其他数量性状组学水平研究计划”、“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并且在肿瘤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今,天天与基因研究打交道的王俊,觉得这个领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他的理想与所从事的工作显然有了更深层次的结合,“对基因的研究能更清晰地了解基因和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人类对健康、农业和环境的认识。这对人类非常重要。”

他开始乐于进行基因科普工作,告诉大家,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提前预知、预防疾病。比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痴呆、耳聋、心脏病等很多疾病都属于基因缺陷,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通过抽取妈妈的血液做基因检测,就能够知道这个孩子有没有基因上的毛病。

至于被冠在头上的各种称号,王俊唯一认同的是“科学家”。他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的14亿老百姓和全世界70多亿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那个时候,才称得上取得了成功。

猜你喜欢
王俊华大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收入疑云
昔日千亿市值半年跌去六成 华大基因“举报门”后又迎解禁潮
华大基因大股东是以“白菜价”减持吗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我活着!我和妈妈的锅盖面烟火腾腾
留念礼物
纸团疑案
导数应用点睛
华大:基因暴走
华大:基因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