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角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5-08-19 17:41冯立新诺敏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19期
关键词:血脂异常发病率影响因素

冯立新+++诺敏等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八角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2年9~10月在本社区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67名≥18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面对面收集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资料,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糖等指标。 结果 八角社区成人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3.2%,其中男性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7.7%,女性为4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59岁发病率最高,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其血脂异常发病率逐渐升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血脂异常有显著性关联的因素有性别、是否吸烟、体重指数水平、蔬菜食用量、收缩压、血肌酐、血糖、血尿酸。 结论 八角社区血脂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北京市人群的水平,40~59岁男性、老年女性是重点人群,在社区中应加强健康教育以及血脂管理。

[关键词] 血脂异常;发病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a)-0170-03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了解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按照北京市石景山区疾控中心的统一部署,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9~10月开展了成人血脂异常的监测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八角社区的居民分为职业人群和非职业人群。职业人群:位于八角社区,且员工人数>30人的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非职业人群:八角社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指在过去12个月中,在本地区累计居住时间>6个月者),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八角社区19个居委会的人口比例确定每个居委会的调查人数,每个居委会再按位置随机抽取职业人群和非职业人群,共1267人,资料完整者1243例,应答完整率98.1%。其中男性507人,占40.8%;女性736人,占59.2%;年龄18~86岁,平均(53.9±12.7)岁。本研究将人群分为男、女两组,再按照年龄18~39岁、40~59岁、≥60岁进行分组,观察血脂水平变化。

所有调查员均经过统一的培训及考核,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血生化指标检测。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个人生活方式与行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和脑卒中罹患及治疗情况等;身体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测量,其中血压测量采用OMRON HEM 770A 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对血压计进行校正,连续测量3次,测量间隔1 min/次,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个体血压代表值;血生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尿酸(UA)、肌酐(SCr),其中血脂、血糖测定采用酶法,为中生公司试剂盒,血脂检测按照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2003年发布的“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2]的标准操作。

1.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版)[3]推荐的指标进行诊断:TC≥6.22 mmol/L和(或)LDL-C≥4.14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HDL-C<1.04 mmol/L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TG≥2.26 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如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达到上述诊断标准,即诊断为(总)血脂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异常患病情况

本调查1243人中,(总)血脂异常(TC、TG、HDL-C、LDL-C至少1项异常)537人,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3.2%。男性40~59岁血脂异常比例最高,而女性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则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在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三酰甘油血症在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血脂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脂异常发病率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体重指数水平、是否吸烟、蔬菜食用量均与血脂异常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而月收入水平、肉类食用量、学历水平等与血脂异常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体育运动达标: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达到3次/周,30 min/次,或高强度体育锻炼2次/周,30 min/次

2.3 血脂异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血脂异常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肉类食用量、体重指数、是否吸烟、文化程度、蔬菜食用量、收缩压、舒张压、肌酐、血糖、血尿酸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吸烟、体重指数水平、蔬菜食用量、收缩压、血肌酐、血糖、血尿酸与血脂异常存在显著性关联(P<0.05)(表3)。

3 讨论

近30年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4]。已有明确证据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7],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8],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对控制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八角社区血脂异常在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及患病特点,可为制订本社区血脂异常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调查研究显示,八角社区成年人血脂异常发病率为43.2%,远高于2005年北京市成人血脂异常发病率33.2%的水平[9],说明本社区血脂异常的防控形势严峻,必须给予重视。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血清TC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控制LDL-C水平对防治心血管病有重要意义[10]。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八角社区高胆固醇血症的流行特点与张坚等[11-12]的研究调查结果类似,男性以40~59岁最多,女性则随着年龄增长,其血脂异常呈上升趋势。所以,40~59岁男性、≥60岁女性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点人群。

2013年7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了《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13],高度重视生活方式在血脂异常防治中的意义,在一级预防中详细介绍了生活方式对脂蛋白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的影响[14]。我国血脂异常防治策略专家会议亦强调,ASCVD是生活方式病,应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核心策略[15],本调查研究提示的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目前存在药物治疗广泛的普遍现象,而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远远不够[14]。因此,在对八角社区居民进行血脂管理时,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动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议多进低钠高钾食物,多食蔬菜和纤维,增加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刘静,赵冬,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61-565.

[2] 鄢盛恺.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3):182-184.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 王文,朱曼璐,王拥军,等.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09-411.

[5] 周北凡.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作用特点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58-61.

[6] 王淼,赵冬,王薇,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 36(10):940-943.

[7] 任杰,赵冬,刘静,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相关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2010,38(10):934-938.

[8] 李剑虹,王丽敏,李镒冲,等.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14-418.

[9]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等.北京市2005年18岁及以上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水平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7):625-629.

[10] 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11] 张坚,满青青,王春荣,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2-305.

[12] 李剑虹,米生权.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7):607-612.

[13] 刘静,赵冬,译.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立场报告: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S):109-130.

[14] 严晓伟.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1):63-64.

[15] 史旭波,胡大一.有关我国血脂异常防治策略专家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4):316-317.

(收稿日期:2015-03-06 本文编辑:李秋愿)

猜你喜欢
血脂异常发病率影响因素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老年人血脂异常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胱抑素C关系的临床研究
社区老年人血脂异常体重指数及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
社区对血脂异常人群的干预模式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血脂异常112例血脂达标情况分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