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古今医案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2015-08-20 19:56马凤丽杨胜林熊洪艳秦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案辨证论治失眠

马凤丽+杨胜林+熊洪艳+秦竹

摘要:通过查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明清及近现代医案著作150多部,按照收录标准共收集有价值的失眠医案282例,对其所用药物、辨证分型以及常见方证进行总结,希冀为临床医家在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方面提供指导依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对失眠症的诊疗效果。

关键词:失眠;医案;辨证论治;组方用药

中图分类号:R256. 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2 - 0007 - 04

失眠[1]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凶,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闲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而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失眠”病名出现,古人常常把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病证称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得睡等。近现代医书中有尊崇传统医学之习者多用“不寐”;也有沿用现代医学之称谓者多用“失眠”。为了再现古代医家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客观、全面地反映他们辨证论治、遣方用药规律,本研究通过查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明清及近现代医案著作150多部,按照收录标准共收集有价值的失眠医案282例,对其所用药物、辨证分型以及常见方证进行总结,希冀为临床医家在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方面提供指导依据,进而提高中医药对失眠症的诊疗效果。1 研究方法1. 1 资料收集和筛选 首先通过超星图书馆以“医案”、“验案”、“临床经验”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根据所列出的书目查阅其目录,找到与“失眠”、“不寐”相关医案,摘录所需要的医案信息,并详细记录证型分类、方药加减变化和文献出处、所属医家、出版社及出版日期等内容,共收集医案282例,涉及150多部医籍。1.2收录范围本研究主要整理明清以来巾医治疗失眠症的医案文献,收集范同主要涉及到古今医家的著作,包括论著、医案、医论、医话、综合性医l5、类书、方书、专书等。1.3收录标准1.3.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参考周仲英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凡是目录中以“失眠”、“不寐”为病名诊断的医案;(2)主诉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得睡”等症状描述,且有明确的辨证分型,或病因病机、治法、处方用药叙述清楚的医案;(3)有多次诊疗记录的医案,仅收录与失眠症治疗有关的诊案,其余斟酌删除;(4)内容均以原文记载为准,仪收集疗效确切的案例,不收集无效案例或者死案;(5)医案叙述不完整,如只有治法而无方药的、或者没有明确辨证分型的、或者病因病机治法交代不清楚的医案不予收录;(6)以运动、食疗、针灸、心理等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不予收录;(7)带有传说、神话、迷信性质或用其他非中医疗法的医案不予收录。1.3.2辨证分型标准 以原书医家所叙述为主要辨证分型依据,证型不明确的根据治法和方药以《中医内科学》的辨证分型作为参照标准。若在同一医案中,同时出现多种证型(如心肾不交型伴胆郁痰扰型或肝阳上亢型等)者,把该医案归人到治法或方药占主导地位的证型中。1.3.3 中医、中药术语规范化处理主要参考《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2]、《中药学》[3]、《中药大辞典》[4]、《中医方剂大辞典》[5]等。1.4数据资料处理 运用关系型数据库MicrosoftAccess 2010系统软件,将所辑录的医案按朝代、医家、出处、证型、处方(或治法、治则)、药物等分类整理,分析古今医家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规律,并归纳出常见证型及常用方药之间的对应关系。2结果2.1 常见证型统计通过收集整理282例医案,其中宋金元至明清医案165例,近现代医案117例。实证94例,虚证112例,虚实夹杂证76例,共涉及15类证型,每类证型例数按高低排序,具体结果见表1。其中与心有关的病证有87例,与肝有关的病证69例,与肾有关的病证有55例与胆有关的病证42例,与脾有关的病证有40例,与胃有关的病证有33例,与肺有关的疾病8例。心肝同病52例,心肾同病29例,心胆同病27例,心脾同病23例,肝肾同病26例,肝胆同病8例,肝脾同病5例,胆胃同病17例,肺胃同病3例,肝肺同病3例。另外,尚有心肝肾同病、肝胆胃同病、心肝肺同病等多脏腑同病者多达10例。2.2常用药物统计主要用到的药物共计76种,其中超过10次以上的药物有45种,其他药物21种,按照频次由高到低依次如表2。3讨论

医案历来是中医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记载了各个临床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过程,而且也反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因此,清代医家周学海曾说:“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近代哲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医案可视作“临床诊疗之铁镜”,为后世医家所蒙求[6],本研究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治疗失眠症(不寐)的医案,对其辨证分型、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讨论如下。3.1 失眠症的证型 失眠症临床辨证大致可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三类。虚证,多属心肾两虚、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肝血虚以及阴血亏虚、气血不足等证;实证,多属心火亢盛、肝阳上亢、胆胃不和、痰火上扰、水湿内停、气滞血瘀等证;虚实夹杂证多见于心火亢盛,肾水不足;肝郁化火,阴血不足;肝肾亏虚,肝风内动;阴液亏虚,痰热阻滞以及肝郁脾虚等证。3.2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及病位有关失眠症的病因很多,但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体虚等内伤病冈居多,进而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致阳不入阴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以心血亏虚、心虚胆怯、脾气不足、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或者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上扰、水湿内停、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失眠症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失眠,但是与肝、胆、脾、胃、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清代医家冯兆张[7]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早有论述:“夫胆为清静之府,与肝为运,以肾为源,当其阴阳和则开合得所,动静合宜,昼得干动之功,夜得坤静之义。若有浊气,如火如痰者扰之,则不眠,无清气,若天若日者,举之则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无制,寐中而觉神魂飞扬者,更有肝受实邪,疏泄用事,不能敛纳,而致魂归于肝者,更有心阴虚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更有肾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以脉条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3.3 失眠症的治法与方药历代医家对于失眠症的治疗根据具体辨证,以补虚泻实为主,同时兼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精津,辅以安神定志之法。实证宜泻其有余,如清热泻火,疏肝解郁,燥湿化痰,消导和中,行气活血等;虚证宜补其不足,如补血养心,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交通心肾等。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治官居攻补兼施。涉及到的治法有20多种:益气养血,补心安神;清心养肝,镇心安神;滋阴降火,镇心安神;育阴潜阳,调补心肾;益气化痰,养心安神;理气化痰和胃,重镇宁心安神;清胆和胃,镇心安神;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柔肝肃肺,安养心神;熄风和阳,安神定志;潜阳育阴,柔肝清肺;柔肝肃肺,养心安神;温胆和胃,清肺安神等。

猜你喜欢
医案辨证论治失眠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奇症医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