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当代构建

2015-08-21 14:57翁祥栋
关键词:费尔巴哈话语权恩格斯

翁祥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0)

《费尔巴哈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当代构建

翁祥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文化激流互相涌动、碰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找寻思想政治领域话语权的法理依据,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题中之义。以《费尔巴哈论》为理论指导,探讨其当代构建,对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是寻求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逐渐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构建能够应对国内外不同思想潮流冲击,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工作实际,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

论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应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持有的真正意义上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是具有实体性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规律相吻合的立足于我国现实基础的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导向力、持久力、能动力和一定的支配力。《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 《费尔巴哈论》)是进一步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旗手,是系统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战斗武器,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斗纲领。从话语权视阈看,《费尔巴哈论》是话语权构建和巩固的典范。恩格斯在撰写 《费尔巴哈论》时的政治经济背景虽然与当今明显不同,但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使命的重大性具有相似之处,除了以其思想精髓为引领和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还应探讨借鉴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论》中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体系的范式,形成充实、丰富、实用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果。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序言中直言不讳,其撰写该文的目的不外有三:一是实现夙愿,“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1]211,即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二是现实需要,应 《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求撰写文章评书施达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以正确的观点证伪施达克关于唯物主义的评价。三是时代要求,“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有某种复活。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中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1]212,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使得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成为紧迫的战斗任务,亟待恩格斯声援欧洲工人运动并提供理论武装,握紧革命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费尔巴哈论》全文中,恩格斯秉承此三个主要目标展开评述批判,全文贯穿的与历史背景的融合和与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指征,无怪乎列宁称之为马恩的三本 “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之一。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轨迹来看,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战斗的哲学。恩格斯的 《费尔巴哈论》是这一战斗哲学的顺延和发展,其成文的深刻历史背景虽然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但对当前中国高校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之相比没有逊减。谈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其主要任务即揭示和切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实。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外围的思潮渗透;二是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缺失;三是内层的受体个性化取向。恩格斯说:“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1]223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形势,对不良社会思潮简单地“置之不理”或粗暴消灭都是不可取的。提高认识,抢抓话语权,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其工作主体必须从恩格斯 《费尔巴哈论》中学习的战斗策略。

二、《费尔巴哈论》的批判依据与话语体系的构建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权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引和调动大学生群体的能力,体现为大学生主流社会意识的掌控能力,是实力的象征和发展生命力的体现。建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体系,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这种传承不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坚持,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原著中批判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方法论的发扬。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批判施达克的理论路径和巩固宣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历史到现实的批判原则

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既非无本之木,也非无源之水,对其思想渊源的归纳和反思,对其思想理论建立方式方法的澄清和理顺,是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论》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路径。《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指出马克思主义所吸收的 “合理内核”,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分析,作了科学的论述。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原著钻研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忽视,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根基不牢、手段浮泛不实等问题,体现在实际方法论中就是缺乏对历史的追溯和前路的展望,缺乏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费尔巴哈论》中从追溯来源、瞻望前程的手段方法应为当今所借鉴使用。恩格斯在文中指出对黑格尔哲学 “从它的本来意义上 ‘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1]223也就是采取批判糟粕、取其精华、创新和改造的态度,对错误观念的历史来源进行根本性探究、科学地研究思想潮流历史内在发展逻辑的态度,是从根本上扬弃理论的正确做法。这一点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伟大建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黑格尔学派“解体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被批判地克服”,[5]P223最终完成黑格尔哲学扬弃任务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18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特点进行批判并汲取合理养分的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这一过程无外乎都应用了从历史到现实的手段。

列宁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称其为 “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作为马恩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费尔巴哈论》不仅提出了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标准,也呈现了对待不同领域问题的分析方法,即对待问题不应毫无评价地兼收并蓄,更不能简单地排斥抵制,而要使用由历史到现实、由根源到表现的方法,鞭辟入里、批判吸收。

(二)从单一到整体的系统原则

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和未来的希望,不可否认地具有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上,也体现在对先进思想和优秀理论的吸纳上。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青年学子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要使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声音入心入脑,不能指望他们自动获取、自然生成,而必须通过持续、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引、思想浇灌才能实现。

恩格斯在发表 《费尔巴哈论》时看到,“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1]212但是,他做出的决定是绝不满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体的自觉自发倾向,而是采用了耐心细致、深入透彻、持之以恒的教育手段传播 “马克思的世界观”,引导无产阶级改变错误观点,提高政治意识和唤起阶级觉醒。《费尔巴哈论》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它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更不是就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进行简单的批判。它的理论体系是与此前的马克思主义著述呼应的,是与其后的著述承接的,在批判过程中亦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多维度进行的。这一点可以从 《费尔巴哈论》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过程看出。这一过程包含三部前奏:一是选择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黑格尔作为第一评述对象而不是其他对象,不仅为本文宣扬唯物论的主旨埋下伏笔,也为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奠定基础。二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辨别。批判施达克定性费尔巴哈哲学为唯心主义哲学的论调,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避免了施达克等人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否定定义为唯心主义内部争论的妄想。第三步才是“回归”著作题目中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高度肯定了他让唯物主义重新登上 “王座”的历史贡献,揭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基本内核”,分析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这个三部曲可以说是 “批判性”的过程,为最后一个部分 “建设性”的立论,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性问题作了完备铺垫,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这种从单一到系统、从个体到总体、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鉴的方法论启示。

(三)从理论到现实的实践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费尔巴哈论》诞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武装、动员、指导工人阶级革命,推动他们推翻旧世界打造新世界的伟大实践,树立 “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锋利的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1]243,担负起对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的重任。《费尔巴哈论》在世界历史上所起的重要革命性作用是经过实践检验所公认的。

以此为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实践中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就是说,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的树立过程必须同实践保持密切联系,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确定战斗靶心,制定战斗方针,必须从活生生的实践中升华发展思想教育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融入发展变化的实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从理论到现实

恩格斯 《费尔巴哈论》对当时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对当时社会话语权的占有过程无疑是分量十足的。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历史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更是对当代思想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构建时代话语权,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有机统一是话语权体系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付诸于实践、应用于现实的根本前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权,要秉承马恩批判的思想方法轨迹,批判而不止步于批判,评今而不止步于当下。在今天各种社会思潮涌动、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政治话语权式微的语境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从以下三维坐标审视话语权构建:

第一,语言层面。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 1845年在 《神圣家族》中开始的。”[1]241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根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和大众传播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成为这一理论的坚定认同者和自觉践行者,才能在面对大学生时由内而外地展陈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生机和魅力。

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大学生受体最直接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枯燥和与学生语言体系的脱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适合主体、契合语境、符合理论的要求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转译,提炼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与青年学子现实生活有血肉联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时代语言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传播方式多样化、表达形式生动化,不断创新语言形式载体,创造多维的教育引导范式。

第二,理论层面。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以大学生为工作对象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引这一根本原则。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也包括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关键时期,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出发,发起了激烈的思潮混战,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正确的思想方法和世界观认识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主体和实施主体必须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站在国家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课,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概念、重要内涵、关键论点进行认识和澄清,建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科学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还要立足我国实际和自身民族特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手段,在具体实践中讲究理论丰富、材料充盈,避免导读式的说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有有血有肉的思想盛宴,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

第三,实践层面。《费尔巴哈论》指出,“推进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1]226,从而提出社会实践是推动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驳斥其他错误观点和哲学理论的有力武器。也正是根据这一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考察黑格尔哲学并指出 “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1]226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在实践中遭遇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的。追溯历史,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为了救国图存、民族复兴;瞻观今日,这一选择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般性的学术理论,而是科学回答中国革命和实践、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正因为如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提炼、升华和再实践,周而复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从来没有终极完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开辟走向更加完善的道路,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才能不断趋于成熟、臻于完善。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On Feuerbach and Construction O f The Curr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WENG Xiang-dong
(School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00,China)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istmarket economy,social thoughts and cultural torrent are swarming,colliding and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which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Grasping the discourse Right is the core of the subject of college education.In Engel's On Feuerbach for reference,exploring its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making further improv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wareness,broadening the horiz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build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hin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Feuerbach;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ourse Right

A811

A

1009-055X(2015)03-0108-04

(责任编辑:邓泽辉)

2014-12-15

翁祥栋(1986-),女,山东临沂人,目前在山东大学团委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话语权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