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几个重点

2015-09-06 18:37赵东财
甘肃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重点

赵东财

【关键词】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重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73—01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历史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且还要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人文科学之一的历史学科,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并非不热爱生命,而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国家、民族的生命之中,他们的身躯固然化为尘土,但是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却长存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自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开疆拓土,才有了今天的广袤疆土,正是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和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哪个民族,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之间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更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既需要以丰富的知识、过硬的能力为船,又需要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帆,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抗挫折的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敢于突破,生动地介绍历史上那些敢于承受艰难困苦、勇于面对失败挫折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之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司马迁、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学巨篇《史记》,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坚强的意志、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五、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精神的养成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就曾经提出了许多非常精辟的见解。如荀子认为“人所以为人”就是“能群”,“能群”就是指人要在社会分工和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自觉养成构建具有良好社会秩序的人类生存的意识形态能力。《荀子·王制》篇中提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群”的结果是:“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庄子也曾说过:“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阐释这些思想,不停地论断,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提高德育实效。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渗透重点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