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歌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2015-09-08 12:37米卓
音乐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

米卓

发源于黄土高原上的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优秀代表,而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文通过梳理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而对高校在当下传承陕北民歌艺术的意义与必要性进行阐述,分析陕北民歌在高校中的教学方法。

一、陕北民歌发展及其传承困境

陕北民歌发源于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民勤劳、善良、坚毅,用他们的智慧凝结出宝贵的陕北民歌艺术。

陕北民歌之所以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与它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分不开的。从内容、题材上看,陕北民歌包含广泛,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万象、风俗礼仪、爱情家庭等劳动人民能够触及到的方方面面。记录着陕北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孕育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与追求。与内容相对,陕北民歌在体裁上也是丰富多样的。这其中,有与生产相关、带有劳动节奏的号子;有自由奔放、直抒胸怀的信天游、山曲;有叙事陈情的小调;有打坐腔、耍丝弦等丝弦小调;有红火热闹、亦庄亦谐的秧歌大场子、旱船、小场子、转九曲等社火小调;有猜拳调、酒曲,祈雨调、神官调等风俗小调;有催眠谣等儿歌,还有哭丧调、吆牛调、叫卖调等生活音调。陕北民歌的结构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句式与四句式两种。上下两句形成一个小段落,两句一个韵脚,自由变化。调式方面,最具典型性的是建立在商、徵、羽三种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

陕北民歌走出黄土高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在张振涛的《走进现代的陕北民歌》一文中,他将二十世纪陕北民歌的兴衰起伏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伴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冼星海、李焕之、吕骥、刘炽等进步音乐家追随革命的步伐来到陕北、来到延安,他们在这里发现了陕北民歌这座还未被发掘的艺术宝藏。《东方红》《三十里铺》《绣金匾》《南泥湾》《翻身道情》等流传广泛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发掘、传承的。陕北民歌第一次突破地域,风行天下,汇集而成的区域音乐概念,被郭兰英、王昆等表演艺术家演绎为经典,响遍全国,持续半个世纪,久盛不衰。第二个阶段,建国伊始,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布达佩斯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陕北民歌与陕北秧歌在此次联欢节中大放异彩,民歌第一次起到了如同1949年后一系列国家行为起到的撑起中国人精神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天明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中采用《天下黄河几十道弯》《走西口》的曲调,大获成功。无独有偶,1989年,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也运用了陕北民歌音乐元素。随着影视作品中陕北民歌的启用,陕北民歌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次陕北民歌的兴起还伴随着寻根的热潮,歌手们涌向熟悉而又陌生的黄土地。西北风的大获成功,不单在于重新唱出了陕北,还在于形式感上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第四个阶段是在21世纪初,经济高度发展之后,人们开始寻找精神的家园与回归。陕北民歌以其原生态的特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基本完成了经济积累的起飞阶段,开始向更高台阶迈进,对物质的焦虑开始转换为精神焦虑。学术界再次把目光转向传统,喊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复兴国学”的口号。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与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意识、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陕北民歌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面临逐渐消亡和灭绝的危机。具体说来,首先,黄土地上人们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了以往陕北民歌所具有的诸如民俗、娱乐、情感表达媒介等功能从客观上弱化或消失。其次,多种文化的冲击、涌入,使得黄土地上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转变,陕北民歌不再是他们精神上的唯一选择、首要选择。“这样一朵民族民间艺术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通俗流行文化无限丰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尴尬……曾经的民歌经典只能在很多中老年人的激情回忆中找寻,更多的青年人痴迷于快餐文化。陕北民歌陷入落后与老土的灰色地带。”

面对当前陕北民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处在我国教育最高阶段的高校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和天然的传承优势。这集中表现在:首先,高校中汇聚着优秀的声乐教学力量,这些专业教师无疑会对陕北民歌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多学科同时开展教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从视唱练耳到专业课的学习,再到更高层次的和声、曲式的学习。有一整套完整、复合化的培养教学体系,便于系统化地培养新型全面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

二、高校陕北民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借鉴西方声乐唱法,培养传统与科学的发声方式

长久以来,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上以一种自发、原生的状态发展传承着,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奇观。如今,为了在高校中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艺术,我们应该在保持它原有民族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借鉴西方声乐唱法及训练方法,使陕北民歌的研究教学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一是,应当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当中关于发声的系统理论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尤其是民歌教学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模式,吊嗓、喊嗓、念白等戏曲化的发声训练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民歌教学的需要。二是,民歌教学中应当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声区理论,即胸声、混声、头声三个声区的训练,以达到陕北民歌演唱扩展音域,声音上下连贯统一的目的。三是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理论。共鸣腔是调节歌唱音色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当注重歌唱共鸣腔体的整体运用,同时也要注重对歌唱共鸣腔进行不同比例的调节运用,以达到发声方式民族化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2、注重陕北民歌的润腔艺术

润腔是对音乐进行润色和装饰的过程,是我国民歌艺术独有的音乐处理方式,也是民歌区别于西洋唱法的一大特色,丰富的润腔技巧是陕北民歌一个重要的风格特征。高校中的陕北民歌教学在解决了民歌基本发声方式之后,要更加重视润腔的训练学习。“唱好陕北民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一是歌唱方法的基本功;二是风格润腔技法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陕北民歌常见的润腔手法有:(1)甩腔。陕北人在日常说话中有拉长尾音的习惯,往往在长音的后面加上一个重音字,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2)断腔。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也有一腔几断,效果是真切实在唱出每个音符,每一个歌词都交代的清清楚楚。(3)衬腔与衬词。出现在陕北民歌中的衬词衬腔包括一些常见的叹词、助词,如哎、呦、呀、嗨呦等,还有诸如“太平年”、“杨柳青”、“摇三摆”等长期传承而沿袭下来的一些衬词、衬句。(4)滑音。滑音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包括了大、小滑音,上、下滑音。高校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陕北民歌丰富的润腔技巧,才能将陕北民歌的演唱从形似提升到神似的高度。

3、重视方言的学习

方言是体现陕北民歌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掌握准确、形象的陕北方言是唱好陕北民歌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陕北当地的学生,方言自然不是问题,而在高校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外地甚至外省的学生,方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为了学习陕北民歌的一个首要障碍。所以在高校陕北民歌教学中,应该把陕北本地与外地的学生区别开来。对于陕北当地的学生,要训练学生准确区分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要能够使生活语言上升为歌唱语言。生活语言化的发声不仅不能把字咬得清楚准确,而且还会对歌唱状态和发声腔体造成损坏。教学的目的应该使学生达到字咬而无痕、咬而不死,进而字正腔圆的要求。对于外地的学生,陕北方言的学习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说来,学唱陕北民歌之初,先重点掌握歌词中的关键字,所谓关键字就是最能体现陕北方言的单字。比如苦命人中的人,应发“仍”的读音;鞋子的鞋,应发“孩”的读音;山下,应该发音为“三”、“哈”等。在熟练掌握这些关键字之后,完整的陕北方言加上行腔处理,就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演唱效果。

4、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强调:“每一门类的艺术,都有其最适当的教育形式。”在当前高校陕北民歌教学中,首先要重视一对一专业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显而易见,专业个别课有着因材施教、灵活性强的特点,以这种方式上课,教师能够直接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辅导,针对性很强;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环节也能够做到清晰明了、效果显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最为直接的了解。然而,专业个别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容易造成实践锻炼有余而理论学习不足,专业教师也容易形成主观随意等。对于低年级初学陕北民歌的学生,在基本发声理论、民歌理论课的教学中,探索多人集体课教学,也应该进行有益的尝试。此外,走出去、请进来应当成为高校陕北民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深入陕北,深入陕北民歌世代传唱的黄土高原;请进来就是邀请民间艺人到高校定期进行讲座与示范。最后,还要通过举办校内民歌大赛、组织演出等激励机制来激发高校学生学习陕北民歌的热情。

5、强化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

声乐艺术是舞台的艺术。研究与传承陕北民歌,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都是舞台实践,也就是要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这就要求高校中的陕北民歌教学要特别重视舞台上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当今高校艺术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点。如何让学生在表演陕北民歌时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这包括了准确的音准节奏感,符合乐曲音乐表达的旋律感与律动感,良好的音韵感与语气感。二是训练学生在演唱表演时要投入真情实感。歌以咏言、声以宣意,声乐是音乐、语言、情感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尤其是演唱陕北民歌这样细腻与粗犷兼具,感情表达丰富多样的地方民歌,更要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合理恰当的舞台表演。作为歌手在舞台上不仅要完成歌曲演唱,还要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如果一个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任何形体动作,一动不动地唱歌,就会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命力。合理恰当的舞台表演包括: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手势情感表达,通过运用引、定、开、合、托、错等几种手势可以使歌曲的情感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传神、点睛的眼神交流。眼神是心灵的窗户,更是传递陕北民歌神韵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总之,培养优秀的歌唱能力与舞台表演实践能力都是高校陕北民歌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

6、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多角度传承陕北民歌艺术

多学科交叉、不同课程间穿插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大特点与优势,这就为多角度传承陕北民歌提供了可能。第一个角度,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了视唱练耳、乐理、专业个别课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要素。当代民歌教学需要突出理论积淀,而高校或音乐学院理论层面教学的摄入,则会帮助学生完善理论认识,为其实现科学的演唱提供有效帮助。第二个角度,音乐学多学科的交叉导入。当代音乐学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系统,这对教师与学生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层面,完整的音乐学分类体系及其总体系,能帮助其解决陕北民歌整体分类、教学范畴、教学范式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学生层面,如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音乐学科的学习,则能帮助他们建立对陕北民歌,进而是陕北文化的整体认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曲目所传递的情感、内容。

三、小结

综上,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华丽的瑰宝。当前,我们应当充分借助高校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它深厚的文化价值,建立系统科学的陕北民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使陕北民歌艺术永葆青春。

陕北民歌在当下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专业音乐院校,尤其是对陕西本区域专业人才的重视。从科学教学入手,解决的是陕北民歌的导向问题、规范问题,更是陕北民歌,甚至是陕北文化的传承问题。留存于乡野间的陕北民歌活态传承将会保留,同时勃兴的是专注于专业性与建立更广泛审美意识的陕北民歌及其具体教学。二者的合流,将使这门古老而又极具活力的艺术形态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关注,作为从业者,我们努力并期待着。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艺术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纸的艺术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穿花衣 唱民歌
爆笑街头艺术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