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与《毛主席去安源》的20年

2015-09-09 03:08王于楠
收藏·拍卖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源幅画毛主席

王于楠

张志伟是谁?

张志伟拥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身份符号——每次碰到不认识他的人,只要别人开口介绍,他是买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那个人,对方望他的眼神立刻变得不同。在他的书柜一角,摆着张英国发行的印有《毛主席去安源》的明信片,是他前年从伦敦大英图书馆买的。当时,他看到这张明信片与梵高、毕加索等世界级大师画作明信片摆放在图书馆起出售时,心中很是激动。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张志伟,每每谈起《毛主席去安源》这件作品,心里便有一种莫名感慨。他回忆道:“当年,这幅画是家喻户晓的大名画,我左邻右舍每家每户几乎都有这幅画的复制品,如印刷画、胸章等,我家中墙上挂的也是这幅画,我天天在家看着它。”这是一幅在他年少时曾经陪伴过他一起长大的画,如今成了他儿时的一段记忆。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他居然能够亲眼看到这件原作,并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张志伟宽敞的工作室,四周是数不清的肖像油画。进门左边有一张偌大的画桌,桌上凌乱地放着几张创作草图。墙边竖放着几组大油画,是他未完的创作。张志伟是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他认为绘画技巧固然重要,但关键是情感表达。张志伟不擅描绘“美”人或“美”景,他更多是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与深思。他笔下勾勒的人物表情夸张、凝重,甚至是半掩脸面,画面色彩强烈,时而艳丽,时而灰暗,具有强烈的早期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特征。

有趣的是,张志伟从来不重复画同一个人,他画中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一次,张志伟的作品正在展出,一名保安站在他的幅画前看了许久,画中描绘的是十个人头争先恐后往上挤。然后,保安手指着这张画,说他自己就在画里面。

从银行家、收藏家到如今画家身份的转变,张志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在“文革”时下乡当过知青、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顺利考上大学就读经济学,毕业后分配到建设银行,由一名银行初级职员上升到建行广东省分行行长的位置。不仅如此,他还是广东省唯一一位出席过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世界银行年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正式代表。如今,转型后的他,通过绘画发声,表达个人价值观,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揭示、批判,呼唤社会进步。

20年前,一场拍卖会上敲定的槌,使张志伟不仅开创了中国金融业投资收藏艺术品的先河,同时也开始了他与《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缘分之旅。

缘起,1995

张志伟从桌上拎起一叠厚厚的资料夹。他随手翻开,只见《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整版报道,里画的内容写道:“整个昆仑饭店拍卖大厅悄然无声,只有那位台上的白发拍卖师不停地报着10万元一档的递增数。突破200万,突破300万,400万,500万!价格一路扶摇直上。而事实上,整台戏只有三个人在唱:拍卖师、通过电话委托竞价的隐形购买者115号牌和场内执238号牌的中年人……”

这是中国嘉德拍卖会现场,时间是1995年10月7日上午。台中央摆放着一件标为第11号的拍品,吸引了全场目光。这是一幅由刘春华执笔创作的大幅油画,题名为《毛主席去安源》。台下一位手执238号牌,另一手拎起手机在通话的中年男子,是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的办公室主任张乃隆。而他电话的另端,是张志伟。

张志伟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银行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对艺术投资的概念近乎为零,艺术品的价格自然很便宜,他洞察到这一机遇。1995年,张志伟由广东省分行调到广州市分行任行长一职,恰巧,他从中国嘉德的油画拍卖图录上,一眼看到了《毛主席去安源》这件作品,内心感到惊喜万分。直觉告诉他,这件作品的市场升值潜力无限,机会实属难得。张志伟立即向总行请示,总行很快答复同意了。因此,他对这幅画可以说是志在必得的。

最初,现场踊跃举牌的人很多,第个举牌喊150万,直到当台下喊到300万时,现场剩下的除了建行职员以外,另一位是来自海外的匿名电话委托人。张志伟原本以为,成交价不超过400万元,结果让他出乎所料。最后,作品以550万元成交,得主是建行广州市分行,再加10%的佣金,合计共605万元。605万元,刷新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张志伟满脸自豪地说:“假如当初我们不买这幅画,《毛主席去安源》就会被海外商人买走,移居海外了,而且,这幅画当年还不是文物,可以出境。”他笑说,自己是在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善事。在他任职期间,分行买了一大批国内大师的精品画作,现大多藏于省分行的珍宝馆。当年,总行提出要拿走这批画,张志伟软磨硬泡拖着未办,最后不了了之。

当时在现场除嘉德及悄然离场的建行职员外,谁也不知晓买家的真实身份,唯一确定的是一名中国籍买家。那时,“我们银行投资买画,引起社会上很多人不解,有的人认为银行是拿存款去买画的,还有的人甚至质疑,银行买画是不是在变相送礼”,张志伟说。

在这以后,经常有外部机关人员来建行广州市分行查账,每次都对银行购画一事提出质疑。事实上,张志伟为银行购入的每一件作品,是经由档案室专员负责签收及详细登记在案的,每一笔财务支出皆清楚完整,一目了然。后来,张志伟决定把艺术品当成银行的递延资产进行财务处理,逐年摊销,同时他还向检查部门保证,作品放在银行很安全,这样才过了关。

从拍卖结束到作品移交的一个月中,发生了段小插曲。有两家公司为这作品来找张谈,一个是想花800万元买画,另一个是打算付605万元租画一年做展览,都被张志伟一口谢绝了。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移交当天,张志伟到现场验收画作时,发现画的背面上有补过的痕迹。当时在场的刘春华说,1976年9月28日唐山大地震那天,画突然从墙上“啪”一声摔到地上,正好碰到地上的硬物体,把画的右上角戳了一个洞,后来是他找人将画布修复,并亲自调颜料在破洞口补画了一遍。作品交接完后,建行总行派专车前来取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画再也没有展出过。两三年前,总行特地为这件作品建了一个陈列厅,拍了照片和录像存档,并做了有关的历史文献梳理。总行办公室领导来找过张志伟,让他放心,画放在银行保管得很好。

一场意想不到的官司

不料,这幅在总行放了近三年的“天价”油画,陷入了一轮长达两年多的著作权官司。

1998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建行广州市分行、中国嘉德以及作者刘春华一同提出诉讼,理由是《毛主席去安源》原本属于博物馆的收藏品,是国家财产,不得擅自公开拍卖,此画应归由博物馆保存,同时要求刘春华立即返还拍卖所得款项。

这场官司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连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都在关注这次事件。同时,建行作为这幅画的买主身份也被公之于世。经过法院的审理,终审判决认为,由于原告的有效诉讼期已过(为期两年),最终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对这场官司,张志伟至今仍有不解:“我们避免了《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流失海外,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反倒被人指控,称我们行为是不合法的。”

然而,事情才刚告一段落,刘春华本人继而再一次被告上法庭。这次的起诉人,是《毛主席去安源》的两名集体创作者,他们声称此画的作者不止刘春华一人,刘春华不应将画占为己有。也有媒体对这件作品的著作权提出质疑,称刘春华在创作这幅画时,所用画材及创作地点均是公有财产,创作时也有不少人对这幅画提出各种构思和修改的建议,刘春华私自占有此画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对此,刘春华只承认画是集体创作的,但从头到尾执笔的只有他一人,没有其他人在画上动过笔。刘春华坚称,当年,他在画的落款处曾注明:刘春华执笔,随后,此画又于1967年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当年在报刊的版面上同是以作品由“刘春华执笔”来注明的。最终,法院又一次保护了刘春华的权利。

三段“偶然”往事

张志伟从书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横卷,画的是两只麻雀和一棵柿子树,寥寥几笔却不乏生动。这是刘春华多年前送给他的一幅国画,名为《事事如玉图》。“柿子像玉一样,事事如玉,又事事如意,题目也取得妙。”

张志伟与刘春华之间的正式交往,是从画作移交那天开始的。碰巧的是,在一般情况下,拍卖作品移交当天,作者是不会亲自前往现场的。正因为《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所包涵的特殊重大历史意义,再加上刘春华本人希望能够当面感谢这位神秘的买家,于是,他们之间才有了第一次交流机会。见面当天,刘春华把名片递给了张志伟,随后又和他单独闲谈近一个小时。这才让张志伟慢慢了解到刘春华与这幅画背后所发生的故事。

这些年,两人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刘春华曾经告诉张志伟,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画的这幅《毛主席去安源》,今天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他为此连声说了三遍:“偶然,偶然,还是偶然”,但在张志伟看来,其实这并非纯属偶然,这三个“偶然”的背后,各自有着一段往事。

“偶然”故事一:1967年,为筹备一场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为题的展览,组织方挑选了包括刘春华在内的一批北京在校师生进行创作。不巧,刘春华在赶往当天会议的途中,自行车因爆胎而晚到现场,这时只剩下一幅摆在展览入口的大画分配不下去,当时谁都不愿接这份差事,正愁没办法时,刘春华推门进来了,众人提议由刘春华来画这幅画,就这样,他只好接下了这一任务。

“偶然”故事二:展览开幕两三天后被宣布撤展,理由是因为刘春华的画有三大问题。第一,毛主席出来应该阳光灿烂,结果画得乌云密布,是对领袖形象的污蔑。第二,毛主席出来后,画中应有千万人民紧路跟随,结果画面上只有毛主席一人,领袖脱离群众,与革命现实不符。第三,画中领袖头小身大,不符合身材比例。接着,画被搬入毛主席当时居住的中南海游泳池旁。一天,毛主席告诉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兴东:“这幅画画得像我,一身长袍,手拿油布伞,双脚穿草鞋,我当时就是这个样子,但当时穿的衣服没有这么新,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事情峰回路转,过了一星期之后,画又被挂上了展厅墙上,重新展出时引起全国轰动。当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的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其标题是:“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优秀范例——赞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不久,刘春华便被任命为国务院文化领导小组副组长。

“偶然”故事三:1982年,党对毛泽东进行重新评价,刘春华深怕万一毛泽东被否定的话,这幅画就很容易出问题。他做好两方面准备:第一,把画取回来,若闻风吹草动,便将画作销毁;第二,自己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生活。为避免证据落入他人手中,他骑车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取画。当时,存放在博物馆的作品很多,唯独他才有这个想法。办理手续过程很简单,刘春华应工作人员要求,只出示了一张他工作单位的证明,便把画取走了。不久,邓小平提出包括“坚持毛泽东思想”在内的“四个坚持”,让画安稳地躺在刘的家中。直到1995年,拍卖公司的人来找刘春华,问他是否愿意将画上拍,他刚好急需用钱,便一口答应了。

猜你喜欢
安源幅画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你的名字是幅画
遇见大师
猜画
壮锦献给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