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生死间的言和

2015-09-10 07:22昶月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4期
关键词:同意书安乐死老奶奶

昶月

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

生死协议改变一生

19岁那年,纪慈恩孤身来到荷兰,只为见默默最后一面。她与默默在山西太原地区某小城镇的一个院子里长大,亲如姐妹。2007年,在荷兰当交换生的默默被查出肝癌晚期,她发来信息,希望纪慈恩陪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纪慈恩申请休学,立刻赶赴阿姆斯特丹。可到那后,她才发现被最好的朋友“骗”了。原来,默默只求不再被病痛日夜折磨,而在荷兰安乐死是合法的,她想让纪慈恩签署安乐死同意书。

默默的父母很早离婚,她由奶奶抚养长大,十几年都没见过父母,上大一时奶奶又去世了。荷兰认可事实关系,即使有血缘关系,常年不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受法律认可。纪慈恩4岁起就跟默默在一起,所以她是默默最亲的人。

纪慈恩起初不同意签字,不断鼓励默默坚强。但默默已经绝望,她拒绝用麻醉药,为了让纪慈恩看到她有多疼。纪慈恩目睹了默默最疼时,用牙咬着胳膊,牙都咬掉了,满嘴是血。

纪慈恩抱着她流泪。默默央求着:“为我做最后一件事——放我走吧。”万般无奈,纪慈恩狠心点头。

原本,默默青梅竹马的男友要陪着一起来签署同意书,但当天,他忍受不了压力,跑了。

默默临终前说:“慈恩,我就像天堂里迷路的孩子,我真的好想回家。”

默默去世后,纪慈恩几乎每天哭。追悼会上,人们窃窃私语,说纪慈恩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你是凶手,是你杀了她。”一个人,两个人……所有人都谴责她。默默的男友在场,却没为她辩解。

纪慈恩不仅失去了一个好友,还被其他朋友抛弃。她瞬间崩溃。追悼会后,纪慈恩没再说过一句话。她躲在坍塌的内心世界里,连父母都不理睬。她被确诊为PTSD(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经历巨大灾难之后,所患的一种自闭症。

一个秘密的“约定”

纪慈恩自闭了一年,直到一天,从加大拿回国的沈扬找到她。沈扬是默默的同窗好友,也是精神科医生。

沈扬琢磨了好久,跟纪母提出一个特殊方案:遇到巨大心理创伤后,把病人带到特殊的地方,比如养老院、孤儿院,异常环境可能会让封闭的心灵打开,但病情也可能加重。

纪母便带着女儿来到北京一家孤儿院。

走进孤儿院,纪慈恩觉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她那时非常自卑,但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弱者”,没人轻视她、责难她,她就像找到了避风港。一次,她看到一个孩子在翻垃圾箱,心急的她突然听到自己嗓子里发出沙哑的声音。

对心理治疗,纪慈恩做了一次就拒绝了。过程太痛苦,需要不断回忆,就像在伤口上开刀。复述往事时,她一次次陷入崩溃,语无伦次,医生完全听不清她的话。说到痛苦的极点,她会去撞暖气管、桌子,撞得头破血流。

沈扬说:“作为医生我不能强迫你,但作为朋友,我认为这是最佳治疗时间,除非你能保证一辈子都不碰到死亡和离别!”

纪慈恩听不进去,她只求躲回黑暗的角落。

直到一件让她悔恨的事发生。纪慈恩的姥姥担心她,每天都爬六层楼来看她。一天,姥姥摔了跤,而纪慈恩目睹了这一幕。那时,她才发现母亲的头发也白了。

纪慈恩边哭边自问:“我只能这样吗?真的要因为我,让整个家就这样下去吗?”

除了自救,这世界上并没有其他救赎。纪慈恩给沈扬发了一条短信:“好吧!我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我一定要好起来。”

坐在一起就感觉安全

开展心理辅导的同时,纪慈恩继续在孤儿院当志愿者。

纪慈恩爱上了一个小女孩。她叫开晨,三个月大时被父母遗弃。有位阿姨捡到她,一直养到她5岁,养不起了才送到这里。她很孤僻,不说话,但喜欢坐在纪慈恩旁边,什么也不做。纪慈恩也不说什么,看见她就笑。两人坐在一起,就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纪慈恩每天都来看开晨,封闭的心灵慢慢打开。开晨的一哭一笑,咳嗽、呼吸都牵动着她。她决心收养开晨,“只有在我身边,她才会安全幸福。”

但后来,纪慈恩发现开晨太依赖她了,融不进周围世界。她明白了,个人的爱是自私的,开晨更需要大家的爱,不能将她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纪慈恩开始引导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纪慈恩的努力下,有对美国夫妇愿收养开晨。一个健全温馨的家,是开晨最好的归宿。走的那天,开晨躲在房里哭。纪慈恩以为她是因不可知的未来害怕,开晨却说:“如果我走了,就没机会回报你了。”纪慈恩也哭了,“你的回报,就是用我爱你的方式,去爱天下所有人。”开晨使劲点头。

纪慈恩第一次看到乐悦时,她骨瘦如柴,有人走近时,她会立刻蹲下,抱起头,大喊大叫。乐悦是因为疾病,在7岁时被遗弃,之后靠捡垃圾为生。7岁,意味着她对被父母遗弃有完整记忆。她可能一辈子带着仇恨生活。

她还有捡垃圾吃的习惯。纪慈恩掏出零食,交换她从垃圾桶里掏出的半个苹果,她还恋恋不舍。

纪慈恩疼惜她,不停地告诉她,这儿非常安全有爱。经过七个月的努力,乐悦渐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当活泼的安田主动示好,那瞬间,乐悦的表情像在说:慈恩姐姐,你没骗我。

后来,乐悦有了收养家庭。走之前,乐悦送给纪慈恩一个自制风筝,上面画着妈妈和孩子。乐悦说:“我知道,生我的爸妈爱我,他们没钱治病,才放弃我。领养我的爸妈也爱我,所以给了我一个家。你和叔叔阿姨们爱我,所以帮我找了一个家。”纪慈恩紧紧抱着她,她多希望一生都在问“妈妈为什么不爱我”的默默,也能感受到这个拥抱。

这些年,纪慈恩抚摸过很多幼小的身体,用歌谣安抚了许多不安的灵魂。有人说她挽救了孩子们,她却觉得是孩子救了她。两年后,她再去做精神鉴定。医生说:“你痊愈了,真是奇迹!”

而这时,沈扬才说出与默默的秘密约定。默默去世前,曾告诉她:“我很自私,对慈恩很残忍,但也没别的办法。我想她日后可能会有心理上的问题,请你帮她渡过难关。”

让人害怕的是对死亡的看法

纪慈恩开始关注临终关怀,为此她去了台湾慈济医院。

宗爷爷是纪慈恩遇到的第一个临终老人。他曾是大学教授,还是慈济医院最老的员工。但宗爷爷总说他是坏人,说他的人生该得负数。

原来,一次教学事故让他负上高额债务,又遇人不淑,他沦为吸毒者。他不想拖累家人离家出走,却撞死了阻止他出走的女儿,进了监狱。即使妻子早原谅了他,他始终戴着自己上的枷锁,终生忏悔。

每当说起往事和女儿,宗爷爷就痛苦不堪。他用担忧的口气说:“姑娘,不要轻易恨一个人,也不要轻易爱一个人。很多事都不是表面那样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那时,我倒真希望妻子打断我的腿,断了我的念想,也不至于……”

“爷爷,谁都犯过错,你不必把自己的错扩大化。我们可以去恨一个罪大恶极、不知悔改的人,但无法去恨天天忏悔的人。我想,不管是您的女儿还是妻子,她们从没有真正怨过你,她们那么爱你。”

宗爷爷被感动了,紧紧握着她的手,不停地喊“孩子……孩子……”,是在呼喊女儿,也是在呼喊纪慈恩。

宗爷爷去世后,护士交给纪慈恩一张卡片,上面扭扭曲曲写着:“我的孩子,好人一生平安,珍重!”

纪慈恩见过有的老人一边打麻将,一边吸氧,第二天去世时,脸上依然笑容安详。她明白了,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的看法。

她陪伴着已104岁的老奶奶,说陪伴,其实是喜欢赖在老奶奶身边。老奶奶总在第一眼就能看出她心情好不好,总是抚摸着她的头说觉得孤独了,就来奶奶这里。老奶奶眼中看见了生死之间,这个世界的丰盈和慈悲。

如今,纪慈恩已成为亚非儿童教育救助会中国部部长、So China农村地区产检帮助计划项目发起人。公益开启了她的第二段人生。

2014年,纪慈恩再次来到荷兰,来到默默去世的病房,并安静地躺在那张床上,感受着七年前的一幕幕。她已安然接受一切,“七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与曾经的我握手言和。”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同意书安乐死老奶奶
老奶奶的汤匙
不是这么算的
不一般的熊
关系很好
喊狗
关系很好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
两份手术同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