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仍将被尊重

2015-09-10 07:22祁莲
飞碟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底子类书籍花园里

祁莲

这里所说的求知,当然不是指看了多少书,相反,我对用阅读量来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或者求知能力或者别的什么类似的东西很不以为然。这个世界几乎每天都有N 多书面世,但其中值得读的并不多。

张爱玲曾写过:“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在当下的书籍中,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

有底子的书,大多读起来没有那么轻松。这并不意味着它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或者卷帙浩繁,只是需要读者在阅读时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换句话说,这类书籍的“知识密集度”很高,读1 0 0 0字需要的时间甚至比读其他书1 0 0 0 0字还多,你甚至还会反复读,为了它提及的内容去读另外一本书。

这个过程很有趣,就像是一不小心在窗户纸上捅开了一个小洞,发现了一片花园,然后忍不住一点一点撕掉那层窗户纸,跳进整座花园里,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端详过去。时间久了,你竟然能像一个植物学家那样告诉别人这座花园里的植物分别有什么习性、属于什么科属了。有些人甚至走得更远,开始针对这座花园做一些研究。有人将他们称为“民间科学家”。这个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带着些讽刺的意味。但我不这么看,我喜欢这样的活色生香,尽管参与其中的人可能不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受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但他们的生活世界远比某些翻着畅销书嘲笑他们的人丰盈自在。他们已在这个世界安居,与它和谐相处,没有痛苦、没有惶恐,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不用假惺惺地冷漠或放纵。

从根本上说,这样的阅读和追求,是一种纯粹的求知,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我相信,不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幻,这种纯粹的求知——不管是霍金那样的求索还是“民间科学家”的好奇——都是令人尊敬的。他们支撑的是人类另一种不灭的冲动,那就是探索人和他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无穷可能。

猜你喜欢
底子类书籍花园里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小熊当当聆听花园里的声音
花园里的秘密
浅谈中职图书馆丰富茶类书籍的必要性
Water Supply Networks as Cyber-physical Systems and Controllability Analysis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