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应在当今有所作为

2015-09-10 21:47邹小站
决策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功业先贤楷模

邹小站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教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谓乡贤,狭义地讲,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入祀乡贤祠的本地先贤;广义地讲,除入祀乡贤祠者外,乡贤还可包括其功德为地方社会所推崇,其事迹在地方志、碑刻乃至地方父老口耳相传的地方人士。所谓乡贤文化,狭义地讲,是指以乡贤祠为核心的崇德报功的文化传统,广义地讲,是指地方社会对于品行卓越、功业优越或者为本地方事务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本地人士的推崇。传统乡贤文化是官方和民间社会为推行主流价值观,通过表彰那些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忠信孝悌、著述丰富而有功于儒学、为国家建功立业、热心地方事务并作出贡献的人们,引领土大夫与社会公众积极向善、努力贡献于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种文化机制。乡贤文化与儒家所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教导紧密相关,儒家的传统不是将不朽立在天国与来世,而是将不朽立于人间与今世。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乡贤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以为行教化、端风俗的重要手段。乡贤文化因其推崇的乡贤为本土人物,地方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通过定期的祭祀、父老口传、地方文献能自然而亲切地认知先贤的德行与功业,易产生亲切感,易生效法之心。不唯如此,崇敬地方先贤,亦可使地方公众发生挚爱本乡、关怀本土的桑梓之情,这种情怀也是激发人们爱国心的重要元素。对于为地方公益事业如教育、慈善、地方公共工程等等作出重要贡献的本土人士的推崇,也是人们感恩心理的自然结果,对于地方公众来说,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乡贤文化用一种比较直观、比较亲切的方式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应当是通过自我提升,服务于社会,凡是对于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们,不但可以得到地方公众的敬仰,实现个人的不朽,也使得家族有荣光,为家族后人提供楷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自我努力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得到了统一。实际上,推动与延续乡贤文化传统的有几种力量:一是官方基于其主流价值观,需要树立楷模,故积极推动乡贤文化,对于乡贤祠之建立、规制、入祀条件与程序、祭祀等等,都有细致的规定。二是地方公众基于对本土乡贤的推崇自发地建立乡贤祠或对于为本土作出贡献的善士、义士树碑立传,以表其推崇、感恩之心,并欲以此为教化地方之具。三是那些出过贤人、善人、义士的家族为了教育本族后辈、提升家族在地方的影响力,表彰本族先贤,扩大地方公众对于其家族先贤德行与功业的认知,而自建先贤祠。

乡贤文化在我们的传统教化体系中有相当重的分量。乡贤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的产物。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加,外出谋生、做事的人越来越多,故乡与乡贤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不少人不免发生“我到底是哪儿的人”的困惑,乡贤的楷模作用似乎也遥远了;乡村精英流入城市,服务桑梓,立德、立功于本土,似乎渠道不畅,而放纵者更因为脱离传统的熟人社会,而自甘堕落。在此环境下,乡贤文化难有作为的空间了。同时,受市场大潮的冲击,以及前些年一些媒体在价值引导上过于强调个人“成功”,一些人又将所谓“成功”简单归结为升官、发财,于是在乡土社会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推崇权力与金钱,而忽视个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的扭曲的价值取向。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极大地阻碍了社会正能量的释放,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发挥乡贤文化在价值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今天的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大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第一,可以在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中,适当增加有关本土本乡先贤德行、功业的内容,发挥先贤楷模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努力贡献于社会、国家方面的作用。第二,在社会上逐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虽然离开了故土,但我工作、服务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的观念,我之自我提升,不因我离开故土而放弃,我之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因离开故土而改变;而社会亦当开放胸怀,容纳“外乡人”,为他们提供种种应当的方便,构筑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思想史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功业先贤楷模
与先贤共度午后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完美楷模
慷慨宗祠祭先贤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时代楷模】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数学题
爱国奉献的楷模
试论“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