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戴维·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的德育体系建构

2015-09-10 07:22白振荣赫鹏飞
人民论坛 2015年35期

白振荣 赫鹏飞

【摘要】公民社会与社会治理是全球化交往中的一个普遍概念。赫尔德的经济型道德观正是基于社会民主理论提出,旨在实现全球化语境下道德与经济范畴的重新建构。文章认为尽管赫尔德对于全球治理与德育理解可行性、规范性与制度约束值得考究,其社会民主理论及经济型道德观对于我国的德育体系建构有积极启示意义。

【关键词】赫尔德 社会民主理论 德育体系 建构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的核心思想

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是与吉登斯齐名的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其在民主理论与实践、国家与公民社会建设、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领域颇有建树。赫尔德最大的贡献在于将“民主”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起自身社会民主理论体系。囿于意识形态的桎梏,我国对赫尔德理论的研究一度缺位,研究重点集中于理论介说与观点比较,缺乏哲学与社会学进路的原点剖析和脉络梳理。近年来,随着“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理论的复兴,赫尔德诸多观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逐渐凸显出来。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赫尔德理论的研究要从原点出发,积极寻求理论闪光点—尤其是社会民主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以期对我国德育体系的良性建构给予一定的启示与帮助。赫尔德的社会民主理论梳理是本文论说的起点。

倡导全球社会民主治理模式,反对国家中心论。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始于对传统意义上国家中心论的批判,经历了“世界主义”到“全球社会民主治理”的转变。一方面,在《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等著作中,赫尔德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文化主权正受到侵蚀。在一个全球化权力重叠的文化场域中,传统道德与民主实践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范畴,“对称性”与“一致性”遭到极大的破坏。在赫尔德看来,“国家民主要得以维持,需要一种全球性质的世界主义民主”,世界主义民主的本质原则在于自主性,要实现全球范围的自主性就要建立一个基于共同体的对于自主性认可的模式。①

另一方面,在《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到社会民主》一书中,赫尔德指出,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究其实质是一种单边主义,忽视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合于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为此,他提出了“全球治理议程”的概念来建立一个基于规则、正义、多边秩序的全球化替代性盟约。显然,基于此,赫尔德实现了从单纯的权力分配的世界主义向社会治理层面的全球化民主的转变,其基本理路是想通过全球性盟约来实现最大范围的正义、公正、和谐。尤其是,用赫尔德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的平等,解决不平等问题;“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强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②

可以说,赫尔德的全球社会民主基于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批评,他的价值取向建构初衷是世界主义的,然而从本质上说最终走向了自由主义。故而,赫尔德的全球治理理论可以称为“温和的世界主义”。与本文相关地,赫尔德全球化社会民主治理将世界主义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全新配置,主张在最大范围实现价值取向的正义与公平,这为赫尔德提出自己在经济与道德层面的新路径以实现全球社会民主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点。

提倡各层次多元合作,构建经济型道德观。那么,全球社会民主治理模式在何种意义上得以实现呢?赫尔德给出了路径分析。在《全球化大变革:全球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赫尔德指出,“全球化具有意识形态性,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更有效地服务于某些利益,通过全球想象重新建构世界”。④显然,在赫尔德看来,“一系列的行动”就是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必然地要服从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利益与经济行为。赫尔德说,“在全球化运动中,如何按照不同的国家意志来安排合理执行,需要价值文化来加以维护,而文化的冲突就是利益冲突的副产品”。⑤可以说,全球化想象中,要实现社会民主治理模式,就必须重建新的、适应全球化背景的道德与文化价值体系。

赫尔德最终落脚于经济伦理或者说经济型道德体系。所谓经济型道德体系,就是指充分认知经济行为、活动的条理与秩序,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在平等与和谐的命题下不断规范凝结在经济活动的道德价值。经济型道德体系要求,人类应该用异乎寻常的责任感、使命感来投身经济关系,要在经济活动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为崇高的层面上创造并逐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生存质量、生存状况。对于经济型道德观的实现路径,赫尔德强调了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多种领域、多元合作,才能实现全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善治。这种态度大而化之就是赫尔德对于自然、人类都应该有一种平和的责任心态。

关注资源不平等问题,重视全球正义与和谐。诚如上述,全球治理理论与经济型道德在社会治理理论上有拓展,内容上有深化。此过程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的诸多问题,强调的全球意义上的民主与正义的实现,需要从各个相关领域进行变革。正如赫尔德所说,“全球社会民主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协调并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赫尔德指出了重点突破的领域。

一是要突破道德关怀的限制,从国家或者其他特定组织转换为对于个人的重视。用赫尔德的话来说,就是要强调“道德终极关怀的单位是个体”。⑥其意在指明,人类本身就是道德领域的独特组成,每个人都应该值得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

二是平等的价值地位要凸显出来。在赫尔德看来,平等的价值无处不在,既包括人与人的平等,也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平等。而人类(尤其是个体)的价值平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个体实现地位平等与认可,需要通过个体权利的平等对待来实现。简言之,赫尔德的观点旨在强化个体价值的优先性、普遍性与平等性。

需要注意的是,赫尔德除了上述世界主义思想外,还包含了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取向。基于这种价值塑型,赫尔德再次强化了经济道德型体系中的资源架构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人、财、物的流动,而资源的流动是各种资本升值空间最为核心的要素。然而,从全球民主的角度出发,资源之于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之于每个个体同样具有平等的价值。资源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并协作的,只有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实现资源的自由流通,才有利于和平的价值理念的实现。恰如赫尔德所说,“当下,不仅仅要在国家层面,而且要在全球层面,实现资源民主的精心设计”。实际上,赫尔德此观点是对于新自由主义以及“华盛顿共识”所代表的让市场解决资源问题的反驳,他的基本路向是建立在经济型道德约束基础上的。

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对我国德育体系建构的启示

诚如上述,我们分析了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了赫尔德全球治理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绝对追求、对于个体道德地位的绝对尊重、以及对于个体权利与文化的绝对提倡,指出了德育内容从传统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的转变。在我们看来,基于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的“经济型德育观”包括经济发展观、资源价值观与生态生产观三个基本范畴,三者有机结合构成德育体系航母的“压舱石”,对我国德育体系建构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强化经济发展观教育,凸显德育体系新支撑。赫尔德早就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造福,也可以最终实现人类的毁灭,关键就在于如何理智地运用这把双刃剑。实际上,当我们站在德育养成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论断,事实果真如此。近代社会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在极大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进而成为一种反道德的行为。

而自然也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反馈给人类以负向的效度。基于赫尔德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力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程度越高,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必然要更为强化伦理道德的力量,实现人和自然的有机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既不损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显然,这是人类文明经济发展相关的道德体系的结晶,表征了人类重新认识到了自然的价值观念,不再以个人需求作为判定事物的唯一标准,而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强化思想道德层面变革与经济道德核心的理念,也就是经济发展观德育模式。

完善资源价值观教育,提炼德育体系新参照。赫尔德对于经济伦理或者说经济道德的推崇旨在强调其自然资源价值观。实际上,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完善资源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力图在日常的经济关系及活动中,充分认知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第一,从理论的层面来说,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强调资源与环境是免费赠予的认识,强化德育教育中关于资源价值观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切实体会到,资源作为一种损耗品,倘若能够借由折旧的方式算入总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呈现反比关系。换言之,只有完善德育教育中的资源价值观,端正自身的德育出发点,纯洁行为指向,规范行为方式,理解资源价值、产值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实现,自觉培养德育主体作为新型经济主体对于资源、环境的道德关爱。

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特点是相呼应的。我国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个人和谐、人与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以及社会各系统、阶层的和谐,最终实现国家与世界和谐。由此可见,完善资源价值观教育,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炼出德育的体系化参照。

提升生态生产观教育,拓展德育体系新路向。赫尔德对于“经济道德观”的肯定,回答了当下责任意识缺失的解决之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生产观是市场主体对于经济行为、关系与利益实现的必然诉求。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责任主体的缺失也是道德领域,尤其是伦理学领域的重要命题。显然,市场主体过多地强调经济系统的作用,而忽视了生态观的培养,“结果是,技术与伦理的鸿沟空间加大。尽管这并非可耻,却是致命的”。⑦赫尔德的观点恰恰回应了上述责任主体的缺失。基于赫尔德的理论,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拓展德育体系新路向。一是强化经济发展与道德利益的平衡,改变过去德育中强化传统增长模式的特性,将环境承载力作为探讨的出发点。二是要突破既往生态价值教学工具理性的主导话语逻辑,让受众最为熟知的生活逻辑落实到生态价值学科话语逻辑中去。也即,现实与道德内蕴于生命哲学话语主题中,生态价值话语体系建构要经由生态价值话语实现生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转换。三是生态价值受众的特质决定的生态价值话语不仅是汲取到生活世界个别方面,而应深入生活去提炼生态价值教育资源,提升学科话语的内涵层次,得到受众最大效度的认同。

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德育意义生成的现实反思

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基于对全球化现实困境的分析,拓展了世界主义的治理模式,完善了民主、正义与和谐的治理体系,提出了经济道德观来倡导多层次治理、协同合作处理资源、环境等全球化问题,代表了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尤其是,赫尔德所构想的社会治理最终走向“善治”这一终极理想,与我国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有较强的内在耦合性,对我国德育教育有积极启示意义。

需要看到的是,他的理论毕竟建基于想象与理论层面,其自身对于全球治理与德育理解的可行性、规范性与制度约束同样值得考究。第一,可行性。正如赫尔德所说,“理论家应该是先行者,应该走在前面,而非相反”。⑧显然,他也意识到了全球治理理论的乌托邦性质,以及在实行中要克服的种种的现实困境。这也在提醒我们,全球治理与经济道德在中国语境下的效度、信度问题。换言之,尽管其理论价值毋庸置疑,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应该探索适合中国德育现状的实现手段。第二,规范性。我们承认赫尔德经济型道德的积极意义,并不意味着其自身没有偏颇。实际上,从规范性的角度来说,经济型道德作为一种德育价值观尽管指出自身的全球化背景,然而其出发点仍然是西方伦理经验主义与利益观念。这要求我们,在具体探讨时应汲取其合理思路,涉及到操作层面的体系建构考究仍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逻辑出发,保证其理论言说的规范性。第三,制度约束。在制度层面上,我们对于赫尔德经济道德理论与全球治理的接受,要存在一定的不对称。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对称。赫尔德观点的出发点是世界主义的,而其实现手段是多元化与自由主义的。其次是制度设计的不对称。经济型道德要求多层次治理模式,然而,这种多层次的制度设计又存在责、权、利的因果悖论,在中国语境下如何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制度层面最为棘手的问题。总之,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的核心—经济型道德,究竟在中国语境中、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还颇为值得商榷。

结语

赫尔德社会民主理论基于对全球化现实困境的分析,拓展了世界主义的治理模式。尤其是,经济型道德体系“三位一体”的理论建构对我国德育教育有积极启示意义。然而,他的理论毕竟基于想象与理论层面,其自身对于全球治理与德育理解的可行性、规范性与制度约束同样值得考究。

(作者分别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龙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③Held D, McGrew A.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④Held D. Reframing global governance: apocalypse soon or reform. New Political Economy, 2006,11(2):157.

⑤Held D. Global covenant: the social democratic alternative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4.

⑥[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⑦安娜:“用德育课程论构建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班主任》,2004年12期。

⑧彭晓玲:“高校德育保障体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⑨韩萍:“开放式德育模式探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