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音师魏俊华 手中有千军万马

2015-09-10 07:22周甜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拟音

周甜

魏俊华在拟音棚模拟兵器打斗的声音 图/王瑾

千军万马的场面向来是古装剧不可或缺的戏份,而现场收声达不到效果,剧组也不可能把马牵进影棚录音,奔腾震撼的声音其实是由拟音师完成的。魏俊华就是这样一位在方寸之间营造震撼人心声响的拟音师。

外人了解魏俊华,多是源于 “冯小刚代表作的御用拟音师”这一头衔。从《永失我爱》开始,冯小刚的多部电影作品,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手机》、《天下无贼》等,拟音工作均交给魏俊华工作室。除了《那山那人那狗》和《暖》,魏俊华和导演霍建起合作的片子也有近十部。

所谓的“拟音”,即用简单的道具,为影视作品创造出适合剧情需要的声音形象,承包了影视剧中除人物对白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诸如动作声音(脚步声、关门声),自然声音(风声、雨声、雷声 )。正常拍摄中,剧组通常只能照顾到演员表演,声音都是后期加进去的,除了人声对白,还有各式各样的“物声”,常见的,比如切菜的声音和烧开水的沸腾声。

走进魏俊华的拟音棚,感觉回到了农村老家的“杂物间”。“洋气”的拟音设备(播放影视剧画面的两台液晶屏幕)和“土气”的拟音道具(瓶瓶罐罐等各种‘破烂’)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混搭风。

采访那天,他们正在为新剧《傻柱》做声音。屏幕里播放着剧情画面,演员正在切菜,没有声音,同一时间,拟音棚里的两个小姑娘(魏俊华的得意门生)在破旧的小菜板上“咔嚓咔嚓”剁白菜,对面录音棚播放着同样的画面,那里负责录音的小伙在同一时间把这切菜声收进来。就这样,屏幕里的画面继续播放,这两个姑娘继续模拟下一个声音,根据剧情需要同步用手边的简单道具拟出声音,熟练到已经可以实现完全的同步,不用暂停下来思考如何发声。一天能完成五六集电视剧的声音,一部电影的拟音工作需要3到5天。

几乎所有关于魏俊华的报道,都会提到一把神奇的椅子,但现场看到的实物破旧矮小,毫不起眼。这把小椅子至今“服役”近三十年,以声音的角色参与了几百部电影和无数集电视剧——《谁主沉浮》影片开头划船的声音;《火烧阿房宫》里房子即将倒塌之前“嘎嘎嘎”的摇晃声;为汶川地震大型演出前5分钟义务做的声音,靠的都是它。通过不同摇晃方法,椅子会发出不同声音,《潜伏》里孙红雷摇床的那场戏,就是通过摇晃手法的变化呈现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

除了创作生活中原本就有的声音,最考验拟音师的是:创作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被忽视的声音。“生活中你很少留意自己的脚步声,影视剧中脚步声是为了配合故事情景和人物内心。由于视听环境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电影,你是在一个剧场观看。”

参与一部影片的声音创作,拟音师和演员一样要阅读原著,看分镜头剧本,和导演交流。他们用自己创作的“情景声音”出境,配合演员演好一场又一场内心戏。魏俊华在北影厂参与的第一部影片《边城》,片中爷爷拉缆绳的声音生活中不存在,这个时候就靠拟音师对艺术的领悟和解读,“生活中,那么远距离,绳子应该早就断掉了。”而影片中,随着爷爷年龄的增长,翠翠个人的事情还没有着落,这时候,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在他一把一把地拉绳的声音中缓缓道来,这就是魏俊华常提到的“艺术真实”。

最高境界要属“设计声音”了,北京奥运会的奥运福娃宣传片就是魏俊华参与声音设计的作品,二十几天封闭式工作,他们夫妻档合作完成。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天安门大屏幕上播放这个片子,魏俊华站在天安门前,旁边的人感叹“声音真棒”,那个瞬间,她落泪了。她说自己并不是感性之人,性格甚至偏向男性化,极少在公众场合落泪,那天没办法,“我可激动了。”

拟音师是影视作品的幕后英雄,有的时候,演职人员字幕中,甚至会忽略掉他们的名字,魏俊华能接受制片方的道歉。但她更担心的是,这项工作不被重视。就连电影厂的人也不了解这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老先生和她同在电影家协会,有一次他对魏俊华说:“咱俩这么熟,我这还是通过电视节目才知道你这声音是这么做出来的。”

魏俊华这些年来收了不少徒弟,只是“来来往往”,极少人能留下来。现在身边有四五个得意门生,起初几个都是她的“粉丝”,慕名前来拜师。通过几年不间断的系统学习,如今拟音棚的日常工作徒弟们也慢慢得心应手了。

不过魏俊华坦言,仅靠她们这少数人根本顾不过来,创作队伍急需扩大。她介绍说,中国电影最高产的时段,全国7个电影厂都在拍戏,而全国只有17个拟音师,而当前广电总局在册的正规拟音师只有不到5人。有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一见面就“三跪”,魏俊华也是“受宠若惊”,但她都给拒绝了。她一直在寻找途径,她不看好“小家子气”的工作室模式,要做就要做得像模像样。

身边有做职业教育的朋友,一直追着她,“魏俊华,传承吧,传承吧,你看你这绝活, 真打算带进棺材里呀?”其实呼吁后继无人这件事,已经有好几年了。以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约她写了一本《影视拟音技巧》,这是中国拟音领域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可是书出版以后解决不了学校开专业的问题,“老师们都不懂呀。”全世界没有开设该专业的院校,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传承。

现在,她终于找到了满意的传承途径,经过几年筹备,拟音已经成为黄庄职业学校的第16个专业,从草案、规划、设计到装修,18 门课程全方位整套教学已经通过国家审批。今年5月份将发布招生简章以及一系列的考试办法。

迄今为止,魏俊华参与声音创作的电影已有六七百部,电视剧数千集。59岁的魏俊华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22岁那年,因为偶然的一次拟音棚实习经历,她接触到了这个行业——电影学院郑中天老师在做一部戏《火娃》,有个场景是小火娃拉着一匹大马,当时她正好在实习,就在琢磨什么东西能发出马蹄的声音,“我能试试吗?”结果还不错。“敢想 、敢做,感觉还挺好”,师傅劝她从事这个职业。

“录音系毕业做这个是不是有点亏呢?”“有女拟音师吗?”后来她得知陈佩斯的妈妈就是一名拟音师,不过最终吸引她的是这个职业“太神奇了”,“随时都要动脑子,越动脑子越聪明。”

那个时候,选择一份职业,往往就是一辈子的事情。魏俊华的丈夫高士义之前是行政干部,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来魏俊华的工作室活多,忙不过来,就经常“拉他下水”,最终“拉成了同行”。俩人分工明确,高老师负责技术,魏俊华负责和人外联,夫妻合作模式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春夏秋冬。他们惟一的儿子,之前做了近十年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工作,现在做院线的票房统计和规划,儿子曾代表中国电影人在戛纳电影节发表全英文讲话,魏俊华特别引以为豪。

入行快四十年了,她依然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一头干练的短发,大红色的靴子,聊起工作,她笑得像个孩子。采访那天,她得了重感冒,手边的抽纸用了一张又一张。有些问题,很多记者问过她,毕竟外界好奇点难免重合,可她也丝毫不敷衍,回答问题的意愿和热情就像初次一样。

在幕后做了这么多年,魏俊华也想做一部属于自己的影片。现在剧本已经基本完成了,片名叫《幸福等你在老地方》,她满足自己拥有的生活,也怀念童年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段不富裕却依然幸福的时光。她希望这部影片传达给观众一种生活态度:找到你自己的幸福点,这很重要。职业和生活都是如此。

猜你喜欢
拟音
考虑词汇替换的汉语古音构拟检测
从知行合一探索中国拟音行业的发展之路
日本近代语中拟音词的形式变化
广播剧《荣辱十三行》中的拟音
短片《蓝》的声音制作过程概述
《口技》与古代的口技文化
明星社团
只为让你“声”临其境
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国内首席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