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杯茶而来

2015-09-10 17:59
优雅 2015年11期
关键词:茶人器皿茶道

李玉涵:因为爱上茶,才爱上这个世界

1978年生,曾师从大陆、台湾及日本名家学习茶道知识与空间设计。影梅茶书院创办人、茶策展人及茶杂志顾问。目前兼任台湾罐子茶书馆北京首席茶道老师、正安雅集首席茶道老师。

由闺蜜从云南带回的普洱开始与茶结缘,自此迷上茶而一发不可收拾。十年时间,李玉涵历尽辛苦习茶:一次次前往云南踏访茶山拜访高人;手术三天后就参加国家高级茶艺师考试;一年12次每月从新疆飞到北京,跟随台湾李曙韵老师习茶……

她将李曙韵老师称为恩师,“那年三月,初见老师如见上师,泪流不止。习茶以来,她的每一次教诲,都如醍醐灌顶。在内心最痛苦迷茫的时候,老师是我的精神支柱。若说上辈子我就是老师的学生,此生是,若有来生,亦复是。”

李玉涵曾教了14年的语文。2014年,她带着1.2吨重的行囊只身来到北京,那是她早期茶书院里的茶家具和茶道具,对她而言,除了茶什么都可以放下。现在的她每周在三个地方开设茶道课:罐子茶书馆、正安文化和自己的影梅茶书院。来自美国、上海、深圳,广州、广西、青岛、海南等地的茶道爱好者追随她,千里迢迢从各地赶来向她习茶。

她也应邀去各地举办茶会。于她,一张宣纸、两块旧木板即成一茶席,沙石之上设一老竹帘亦成一席,或以数十盆荷花布景,或以细竹点缀,均为雅兴所至。在自己的茶室,她喜欢布置当季的新鲜插花。早春初开的桃花、夏季素雅的茉莉、秋天的白菊,冬天的腊梅。在她眼里,茶来自大自然,世间最美的茶席就是这四季的风景。

事实上,除了集十年所学而践行的“心物合一”的茶道教学风格和理念,李玉涵身上的国学功底、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内心的慈悲和柔软,都是将大家吸引到她身边习茶的因素。

在宁静淡雅的玉涵茶室,面对着同样淡雅而让人倍感轻松的茶室主人,所有的嘈杂和混乱悄然远离。每个人都能从茶中品出不同滋味:有的人喝了她的茶哈哈大笑,有的人失声痛哭;有的人喝出甜美,有的人喝出丰富——简单一杯茶,带来的有安宁单纯,也有人生回顾。

习茶的过程中,有人会将自己的人生困惑娓娓道来,她认真倾听,往往寥寥数语便能解开心中沉积已久的困惑。于行茶注水间,她总是有意无意说出“学会放下”这几个字。她说,这是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也许这一句在茶道中对任何人说,都是禅语。可是有几人真正懂得曾经拥有,才能有所放下,曾经繁复,才知简朴之美。那把老铁壶非得重重地提起,才能无限柔情地轻轻地放下。

李玉涵说,自己是因为爱上茶,才开始爱上这个世界的;因为爱,所以多了一份担负起中国茶文化传播的责任。习茶之前,她曾用十年时间痴迷于和田玉,用尽全力去博取世人眼中的成功,她做到了。但现在,她说,“当一切繁华落尽,回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食物,只关注简单的人和事,我找回了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我做着世人看来无用,却最有价值的事情。”

吴承静:巧手、慧心、茶器

1976年生,无尽灯斋主人,工艺美术大师谢曼伦之徒,擅玉石装饰紫砂和银壶手工制作,作品极具独创性。

“取封存泥土一份,荷香散半勺,玉引子一块,做壶一把。”吴承静对手工的喜欢之情是从小的生活氛围熏染而来,长大后机缘巧合拜了现在的紫砂师傅谢老曼伦伉俪为师。在传统紫砂制作工艺基础上,她喜欢创新,将玉石与紫砂完美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材质间的相互搭配是一种趋势,但混搭有它的道理,要互相增映才是好的组合。比如紫砂是透气的,跟不透气的材质放在一起,就互相阻碍。如果跟透气、能够产生自然包浆的材料组合起来,就可以互相增映。紫砂光泽暗哑、温润,它的结合体也一定是同性的材质,不夺紫砂之目。”

在吴承静看来,从事手工艺天分很重要,才能从中找到不断尝试所带来的乐趣,“我现在所学的手工艺基本上都是为制作茶器而服务,比如希望加入一些大漆的点缀,那么就稍微涉及大漆的工艺。”就这样一点点,吴承静不断汲取其他工艺知识,而现在她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银壶制作。

用银壶煮茶不仅可以欣赏壶的工艺之美,更具有实用性,“银的纯度越高,在空气中越容易自然氧化。老壶用过之后不再像新品般光鲜亮丽,‘拙’下来、‘沉’下来,更加沉稳大气。每位茶人都不妨有一盏银壶,提起、放下,在行茶中与自己的思想合二为一,正所谓‘一茶一壶总相宜’。更有意思的是,用一般茶壶泡得淡而无味的茶,再放入银壶中一煮,竟然更加香气四溢。如果传统茶具只能泡出800毫升的茶水,那么银壶可以连续煮出4倍以上。”

目前国内的茶人对银器有需求但得不到满足,大部分只能从日本、韩国引进。银壶制作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取一块银片,先把底部的尺寸确定好,窝起来,在捶打过程中反复加热,以便使之变软。确立好底部后,将身筒竖直,再把大致的形状捶打出来,接着收口……”吴承静说,因为制作过程有开有大合、收放有度,所以不但需要巧手更须慧心。

因为长相清秀和一口温婉的吴侬软语,吴承静常被人称作美女匠人,从她的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作为手工艺人的痕迹,“手艺人的手是一种职业的荣耀,通过双手的付出换回了很多人的美好时光,任何困难与看到喜爱我们器皿的朋友那种笑脸相比,都太单薄。”

为更好地理解茶器,她跟随著名茶人李曙韵学习茶道知识,“尽量地靠近茶,在茶跟茶汤之间介入器物,器物就具备了一个茶人的素养。” 如今茶文化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也是鉴查茶人修为的阶段,器皿永远是被发现与被使用,而造器者也可以是源头,当作器匠人能够理解并使用器皿的时候,这个器皿才真正的能够与茶、茶人相契合。

将手工看做修心,吴承静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踏踏实实做器皿,“从年少时的无知无畏到渐渐发现自我,会明白学习是人的一种本来状态。”

猜你喜欢
茶人器皿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一个金陵女子与世纪茶人的邂逅
彝族器皿
一位福建茶人的普洱情怀
茶道人生
茶人赖法卫与香妃翠玉
《茶道六百年》
牵手
——一对茶人的婚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