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 12:59戴夏梅
考试周刊 2015年99期
关键词:学习效率学习兴趣语文教学

戴夏梅

摘 要: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育中,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一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今后语文教学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学生兴趣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文字、动画、视频、图像及声音的处理,将课堂教学涉及的问题情境创设出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解决难题。

如对《小池塘》这篇课文进行讲述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作者面对美丽的小池塘后产生的联想和赞美之情呈现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歌曲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放松,用舒畅的心情欣赏美文。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就可以利用图片展示大眼睛和视频演示一闪一闪。这样直观生动的学习能启发学生说说对小池塘的印象,以及激发去小池塘走走,对小池塘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小池塘的明亮和美丽。

再如教学《鲜花和星星》时,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受诗人笔下白天满地鲜花和夜晚漫天繁星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散文诗的浓厚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作为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设计了两个简短又可爱的谜语让孩子先接触课文中的两个小主角留下悬念,接着以一张配有散文诗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青春活泼的音乐声中,我动情地诵读全诗,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当满地鲜花和满天星星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满眼望见的都是美丽的画面,学生眼神中透露出的异彩不但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重难点

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知识变为动态场景,将抽象文字变为具体事物,还可以将片刻间千变万化的事物定格,像这样把枯燥无聊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物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并突出教学重点。

1.化困难为简易

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会为了强调教学重难点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目的是想让孩子从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中理解和记忆知识,以为自己讲得多,学生就掌握得多。然而,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生硬的传授过程和文字说明中根本没法有自己的理解,更别说接受并掌握课文知识了,有时甚至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的情绪。信息技术能用多媒体形式将困难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好理解。

如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提到了“上游”和“下游”,单从文字上可以简单地猜测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而对于课文中狼说小羊在下游喝水弄脏了他上游的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课件相应位置标识出上游和下游,并用箭头表示出水流的走向验证狼的说法,这样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到狼当时是故意找茬。信息技术演示能让孩子们从不明白到清楚地了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课文中到底是小松树长得高还是大松树长得高,我同样用了类似方式方法,在课件上简单地演示山下大松树的具体位置和山上小松树的位置。这样其实还不明显,小朋友们仍然无法正确地判断,此时我利用白板功能将山上的小松树移到山下与大松树站在同一地面上,这样就很好比较了。孩子们从这一简单的演示中真正明白课文讲的内容,从而清楚地记得比试过程,相信他们会以这样的方法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知识。

2.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教学中,很多字词只看字面就能猜出表达的大致意思,好比象形文字,而有些却是不能的,单纯的字面与它表达的意思完全没关系,像这样抽象的字词怎么理解呢,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帮助你解决这一难题。

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使用“千”、“一”这样抽象的数字往往给人以单调、平淡、枯燥乏味的感觉,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更是不能想象距离到底有多长,时间到底有多快,大大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难度。然而,在中国古代文人作家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绝大多数都对数字进行特殊处理,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为了很好地理解它们,我们不得不借助信息技术,最简单的就是用图片演示“千里江陵”,从缩小的地图上也能展示这段长距离,而后一句老师可以借助影像用一匹马来回奔跑解释“一日还”。有了信息技术,使这些抽象的数字表达具有形象性,孩子们慢慢了解并掌握,渐渐学会如何运用,当然在学习中他们也体验了一把作者当时的心境,这对孩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3.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生活知识,如《乌鸦喝水》一文向学生介绍了乌鸦喝到水的原因及过程。小朋友对生活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乌鸦喝水这一过程对他们而言充满神奇的色彩。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整个过程,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石子落进瓶中,瓶中水渐渐上升的过程。屏幕上,将瓶子中的水逐渐上升到瓶口的整个过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在学习《鲁班和橹板》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鲁班看到鸭子脚蹼在水中的场面和撸板在水中使用的过程。通过两者动画对比,孩子们有效理解鲁班发明撸板的原理,同时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起来,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思维

一堂精彩的、有特色的语文课不能局限于课文本身,需要体现出孩子们独特的想法及让孩子们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需要老师正确引导,给他们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尽情地展开想象,发掘出可贵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重新播放动画录像,在狐狸望向树上乌鸦时定格,引导学生想象,问:“如果这只乌鸦第二次遇上这只狐狸,她的肉还会被骗走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故事继续编下去。”在学生进行小练习之前,先让孩子们确定故事可能发生的结尾。学生兴趣盎然,很快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结尾。之后请他们继续大胆想象,一起评出几个精彩的故事结尾,这样轻松又开放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文学习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发展,以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具有各方面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和常规教学手段结合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巧妙高效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猜你喜欢
学习效率学习兴趣语文教学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