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开掘写作源泉

2015-09-10 12:59李天妹
考试周刊 2015年99期
关键词:日记事物笔者

李天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犹如泉水喷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作文课上却有不少学生常常“望题兴叹”,努力搜肠刮肚,还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观察能力。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很迟钝,有时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笔者认为,要变学生无话可说为有话要写,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特别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提炼写作材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只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开掘写作源泉。

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却非一日之功,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激发学生随意观察的兴趣

随意观察又叫兴趣观察。它主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形成材料仓库,逐步做到有见必录,有闻必录,有感必录,不拘一格,随意练笔。

笔者认为训练学生随意观察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因此笔者把原来的写一般日记改成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究竟写些什么呢?学生观察什么便写什么。由于观察日记以记录观察所得为目的,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因此观察日记的取材非常广泛,内容也特别丰富,学生容易接受,比写一般日记的兴致高很多。例如:在《玫瑰花开》中,学生记录了一个花骨朵儿从未开到微开再到全开的变化过程,观察细致入微。在《放学路上》中,学生只写了一对母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简短而又普通的对话,就让人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儿子深深的爱。看起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但一经确定为观察对象,并对它进行观察,那么便成了观察日记的内容。其他的如变化多姿的自然景物,性格迥异的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足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和描写对象。由此可见,写观察日记是不愁没有材料的。

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

专意观察不同于随意观察,它是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观察;不是走马观花,随心所欲,而是下马看花,专心专意;不是浮光掠影,粗枝大叶,而是聚精会神,细致入微。

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光靠学生凭自己兴致、随意而为也不行,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对事物进行全方位观察。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同学生玩“考考你的观察力”的游戏,目标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例如:上课时,老师拿出盆子和一些苹果,不断地往盆子里装苹果,告诉学生仔细观察,如果装不下了就要提醒老师“满了,满了!”;等学生说“满了”的时候,再从桌子下拿出一些板栗继续往里面装,请学生继续认真观察,不会儿学生又说“满了,满了!”;接着老师拿出花生米继续装……最后装大米……师一次次地问:“满了吗?”学生都回答:“满了,满了!”可是为什么总还能装下东西呢?看完后立即作文,把老师的语言、动作,同学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下来,进行当场展示,当场点评,评评谁的观察力强。

在已经调动学生全身感官观察事物后,就可以经常带学生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指导他们观察一株小草、一根树枝、一只小鸟或一片枯叶等,再请他们细致描写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三、训练学生反复观察的恒心

要使所见者真、所见者深,光靠一两次观察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反复观察,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因此,任何事物,浅尝辄止,都不会成功,只有通过几次反复观察,才能把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整体的、系统的材料。

让学生持续观察身边的某一种事物,引导学生通过特征比较加深印象、加深认识、加深感知,使写作素材具体生动。例如:有一天,孩子们很惊奇地告诉笔者,说校园里有一种没有树叶的花,紫红紫红的,很好看。笔者跑去一看,原来是校园里种的最特别的“紫玉兰”,其他地方都没有。笔者立即灵光一闪,何不让学生观察观察。当天下午观察的主要是花朵,因为树上只有花,一片叶子都没有。过了些日子,花谢了,叶长出来了,笔者又让学生观察。第三次观察的时候,树已经长满绿叶,一片葱茏。第四次观察的时候,学生发现树长高了好多,还开杈了,长出了许多新枝。笔者读着学生的一篇篇观察日记喜不自禁。

猜你喜欢
日记事物笔者
美好的事物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奇妙事物用心看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