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一抗体检验”究竟检测谁

2015-09-10 07:22李福琴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

李福琴

摘 要 概述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说明B细胞抗原受体(BCR)与“专一抗体检验”所检测抗体不能等同。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B细胞抗原受体(BCR) 专一抗体检验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志码 E

1 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下简称“教材”)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一节中,以示意图配合简单文字解释的形式,简洁概括地叙述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由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检测是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为了降低难度,编著者将整个过程简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由于过程图的简化,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图示含义。如很多学生将图中“专一性抗体检验阳性”部分的圈出部分理解为抗体,而且当成“专一抗体检验”时所检测的抗体,很多课程资源,如一些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视频,也是如此展示。事实确实如此吗?

2 问题的解释

2.1 免疫球蛋白及其类型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g有分泌型(sIg)和膜结合型(mIg)。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如通常所说的抗体。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必须注意,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活性,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通常不易查到抗体活性。抗体是生物学和功能上的名称,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和化学本质上的概念。

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构成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图2)。B细胞抗原受体就是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未成熟的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的B细胞(初始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则关闭mIgD的表达,只表达一种mIgM。BCR与抗体在蛋白质结构上基本相同,远膜端为分列的两个抗原结合部位,不同之处是多了跨膜区和极短的胞内部分。B细胞能通过BCR识别特异性抗原,进而参与免疫应答。B细胞还可以通过BCR实现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作用。除此之外,B细胞的BCR还可以与另外的膜分子Igα和Igβ结合,形成BCR复合体,当BCR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交联时,抗原刺激信号可通过Igα和Igβ的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序列),转导至细胞内,启动B细胞的活化过程。

由此可见,图1中圈出部分为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BCR是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虽然与抗体在蛋白质结构上基本相同,但生理功能不同。B细胞能通过BCR识别特异性抗原,还可以通过BCR实现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作用。除此之外,B细胞的BCR还可以形成BCR复合体,当BCR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交联时,启动B细胞的活化过程。

2.2 “专一抗体检验”方法及目的

“专一抗体检验”通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其原理是: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可能含相应抗体的待检标本,与之反应。经过孵育、洗涤以后,再依次加入酶标抗免疫球蛋白抗体(酶标抗抗体,即将酶与抗-抗体以化学方法连接,连接物既不改变抗体的免疫特性,也不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和底物,通过酶催化底物,使底物水解或使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转变为有色的氧化型。显色反应说明酶的存在,继而说明抗-抗体的存在,进而证明相应抗体的存在。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抗體与被测抗体的数量成正比,通过底物显色可以定量检测被测抗体的量。

结合教材,融合后的动物细胞用多孔细胞培养板培养,用的培养液为HAT培养液,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能存活的细胞为杂交瘤细胞。但是,哪些培养孔含有目标杂交瘤细胞呢?于是进行第一次“专一抗体检验”,即将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蛋白吸附于固相载体,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板各个培养孔的上清液,与之反应;经过孵育、洗涤以后,再依次加入酶标抗免疫球蛋白抗体(酶标抗抗体)和底物,显色反应说明酶的存在,进而证明相应抗体的存在,上清液中含有相应抗体的培养孔称为阳性孔。这样孔里的细胞才有进行下一步处理的价值。

阳性孔中含有目标杂交瘤细胞,但并非都是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所以不能直接把阳性孔的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因此要将阳性孔的细胞进行稀释,再把稀释液接种到细胞培养板,通过培养让其增殖。稀释的结果是确保多孔培养板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如此每个孔中培养出来的细胞都是单克隆细胞。再进行第二次“专一抗体检验”,检测各个培养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结果为阳性的细胞就是能分泌目标抗体的单克隆细胞,这些细胞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培养。而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阳性孔中的细胞来自单个细胞,还需要挑选阳性孔的细胞继续进行稀释培养,一般需要进行3~4次,直至确信每个孔中增殖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

由此可见,“专一抗体检验”检测的是培养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通过至少两次“专一抗体检验”才可以筛选出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 小结

综上所述,图1中圈出部分为B细胞的抗原受体(BCR),BCR是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虽然与抗体在蛋白质结构上基本相同,但生理功能却不相同。“专一抗体检验”检测的是培养孔上清液中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虽然两者的化学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但绝不能等同。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2-54.

[2] 钱旻.免疫学原理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早期的小儿手足口病效果分析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临床分析
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对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维C银翘片辅助治疗对过敏性紫癜儿童IgA、IgG水平的影响研究
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检测对肺癌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意义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