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特殊钢板与传统钢板在肢体近关节骨折中应用的比较

2015-09-14 05:40王明远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肱骨入路肢体

王明远

肢体近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患者会有局部疼痛、肿胀且肢体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1]。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复位,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但目前内固定钢板对固定物的牢固性及切口感染的影响不同[2]。为分析AO特殊钢板与传统钢板对骨折手术临床疗效及关节功能的影响,选择我院在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肢体近关节骨折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具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时间不超过14 d;均在本院接受首次检查并完成全部治疗;愿意接受术后关于疗效的回访或者随诊观察;术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术前合并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失访导致疗效判定不确切的患者。

1.2 临床资料 入组200例根据手术治疗器材不同分为AO特殊钢板组(AO组)和传统钢板组(传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3 手术方法 全麻下AO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选择外侧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粗隆,对其骨折断端复位,在粗隆下方3 cm处置入定位仪,导针紧贴股骨距上方钻入,待钻孔扩张后拧入粗螺纹,使用AO特殊钢板固定。股骨踝间及踝上骨折选择前外侧入路,复位骨折,且用髁螺钉与髁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选择内外双入路,复位骨折后,运用T型AO特殊钢板进行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选择前外侧入路,复位骨折后,使用MAY解剖钢板固定。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选择后方入路,复位骨折端,且要注意保护尺神经,运用Y型钢板固定。肱骨外科颈骨折选择前方入路,复位骨折后,使用T型钢板经前方切口固定。传统钢板组患者在骨折复位后,使用传统钢板进行固定,其手术操作与AO组一致。

表1 两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4 术后处理及功能恢复 术后常规使用抗感染和抗凝药物,尼美舒利防止异位骨化,2 d内拔除引流管。术后3 d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行功能锻炼,2周后开始不负重站立,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加大运动量,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部位恢复情况。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第6、9、12个月的关节功能恢复评价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定差异。关节功能恢复评价[4]主要分为4个部分:关节疼痛评分35分、关节功能使用情况评分30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25分、解剖位置恢复评分10分;满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本组样本量×100%。

1.6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在SPSS 17.0中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AO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的短于传统组(P<0.05),见表2。AO组术后固定松动1例,感染1例;传统组术后固定松动9例,感染7例,骨不愈合2例。AO组术后固定松动率1%显著低于传统组的 9%(χ2=6.737,P=0.009),两组术后切口感染、骨不愈合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χ2=2.909,P=0.088;χ2=2.02,P=0.155)。

表2 两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AO组应用AO特殊钢板,传统组应用传统钢板

组别 例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月)100 96.7 ±15.6 11.2 ±2.5 3.6 ±0.8传统组 100 116.9 ±17.4 16.8 ±2.8 4.2 ±0.7 AO组8.644 14.919 5.644 P t<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6、9、12个月AO组骨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传统组(P<0.05),并且两组的术后骨关节功能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见表3。

表3 两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骨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骨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注:AO组应用AO特殊钢板,传统组应用传统钢板

组别 例 术后第6个月术后第9个月术后第12 100 83.8 ±5.2 87.3 ±4.5 88.6 ±5.3传统组 100 80.3 ±4.7 83.4 ±4.9 85.2 ±5.4个月AO组4.993 5.862 4.494 P t<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后对两组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AO组(11.0±0.9)个月,传统组(11.3 ±0.5)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末次随访AO组优58例,良35例,可7例;传统组优42例,良41例,可12例,差5例。AO组的优良率93%(93/100)显著高于传统组83%(8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3)。

3 典型病例

男,43岁。左肱骨外科颈及肱骨头骨折。CT三维重建示:左肱骨外科颈及肱骨头骨折,移位较明显,肱骨近段纵行劈裂,左肩关节无脱位(图1A、B)。全麻下手术选择前方入路,复位骨折后,使用T型钢板经前方切口固定。术后1年复查,骨折断端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力线正常。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正常(图1C)。

图1 左肱骨外科颈及肱骨头骨折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

4 讨论

肢体近关节骨折多数是由交通伤、摔伤、重物砸伤而致。若治疗不当则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以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4]。对于无手术禁忌证的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寻找安全、合理的钢板固定是临床研究的重点[5]。手术中使用传统钢板常会出现固定不到位且松动等现象,影响了患者整个关节轴向稳定性与对线,使得关节功能恢复受到阻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6]。

AO特殊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固定方式,通过螺钉轴向的作用力让钢板紧贴在骨面,依赖其所产生的摩擦力保证患者负重时力量集中在骨面与钢板之间,确保了骨折断端加压有效[7-8]。在切口设计与手术操作上,均降低了软组织剥离率,有利于维持钢板内支架的稳定性,减少了钢板与骨的摩擦力,也减少了钢板对骨皮质血流的运行影响,保护患者骨质血液循环[9-10]。黄淑明等[11]研究指出AO特殊钢板的可塑性效果良好,可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进行塑形,保障钢板紧紧附在骨折关节,有效维持复位后的关节形态。AO特殊钢板可放在软组织中,不需要剥离骨膜,减少对骨的损伤,提供坚固的固定的同时也兼顾了固定物的轻便性,减少了对肌腱滑动与软组织的影响,减轻了骨折周围粘连,且其钢板的组织相容性较好,可以有效降低异物反应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2-13]。本研究发现,AO组术后的骨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且优良率高于传统组。这说明AO特殊钢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骨折塌陷后的支撑效果优于传统钢板,且不需要再次固定,在术后早期适当训练,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本研究还发现,AO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松动率均低于传统组。这表明AO特殊钢板治疗肢体近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钢板,可以有效维持股骨头血液供应,加快骨折愈合速度,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一致[14-15]。因此,对于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建议实施AO特殊钢板,有助于关节结构稳定,促进骨折端血液循环,恢复骨折的关节功能,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AO型特殊钢板治疗肢体近关节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加强牢固性,缩短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促进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使用与推荐。

[1]李群.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治疗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61-62.

[2]湛梅圣,王万垠.股骨远端亚髁锁定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J].中医正骨,2014,26(9):49-50.

[3]赵景新,张英,徐丛,等.关节镜辅助下应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8例[J].重庆医学,2011,40(35):3618-3619.

[4]王小武,张鹏.关节镜下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4):369-371.

[5]林旺,林成寿,刘寿坤,等.双切口3块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三柱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9):7246-7249.

[6]张建志,张国川.钢板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的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1):1007-1011.

[7]张占丰,夏增兵,王丹,等.后外侧入路T型钢板治疗三踝骨折33例临床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2):270-271.

[8]吴连国,刘康,黄俊俊,等.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老年胫骨多段骨折[J].浙江医学,2014,1(8):705-706.

[9]史翀.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河北医药,2012,34(7):1053-1054.

[10]曹梦华,冯少平.AO特殊钢板治疗近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31):13-14.

[11]黄淑明,兰树华,朱俊锟,等.Herbert螺钉辅助支撑钢板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J].浙江医学,2014,36(11):965-967.

[12]任一,胡春宁,陈其宽,等.两种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8):715-719.

[13]张占丰,夏增兵,王丹,等.后外侧入路T型钢板治疗三踝骨折33例临床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2):270-271.

[14]喻永新,尚如国.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医正骨,2014,26(9):39-41.

[15]季程,赵伟儿,惠明大.AO特殊钢板治疗近关节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医正骨,2012,24(11):60-61.

猜你喜欢
肱骨入路肢体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