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提升学习实效性

2015-09-15 09:30徐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小学数学

徐花

[摘 要]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从如何使知识挖掘更深刻、过程体验更丰富、价值追求更和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习目标 有效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90

学习目标决着这教与学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它支配着我们的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它起着“灵魂”的作用。那么如何能使学习目标真正成为教学的“灵魂”,成为教师的“标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明灯”呢?

一、目标指向具体,使知识挖掘更深刻

具体,即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就数学知识而言,在这里则是指对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呈现需要清楚、准确、详细,并且要能澄清那些重要、具体的数学概念的内涵。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提前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分类、交流讨论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能根据分类准确判断不同三角形的类型。”A教师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授课,先让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检查发现,95%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三角形可以根据角的不同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说,在没有进行系统教学之前,95%的学生已经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时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当学生基础的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否在深层目标定位下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笔者认为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重新定位: “学生能在提前探索、尝试分类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在对比观察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尝试提问、优化分类的方法,即利用最大角来分类,同时在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等操作活动中,深化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目标指导有效,使过程体验更丰富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过程中的生长。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时,B教师将过程性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操作,汇报“33-8”的计算过程为:“从3捆小棒中拿出一捆拆开,和3根放在一起,组成13根,再从13里拿出8根,剩下5根,最后和2捆合在一起就是25根。” 接着B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鸦雀无声,B教师多次催促后,学生依然没有反映,于是B教师很无奈地说:“既然大家没有想法,那以后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解答吧,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个教学片断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当我们用看似没有问题的目标来检测教师的教学行为时,教师是否真的充分指导学生去积极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是否真的能做到算法多样化?像这样的一堂课,是否可以通过调控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过程性体验更为丰富?笔者考虑可以将过程性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操作,经历当单根的小棒不够拿时,可将整捆小捧通过拆分、重组的方式,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启发讨论中能尝试算法的多样化,学生能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退位减的算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目标多元渗透,使价值追求更和谐

渗透,即渗入、透过,就具体的数学知识而言,在这里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呈现不仅需要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显性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更多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C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以此目标为指引,C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美丽的图片:水滴落入河面荡起的涟漪、陶艺制作的艺术品……让学生感受到了圆的神奇、圆的美,自然界、建筑、艺术、工业中美丽的圆无处不在。

听完课之后,却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当学生深入了解了圆心、圆的直径和半径等概念之后,仅仅呈现圆的美,似乎无法让学生留下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心灵激荡。细细想来,圆的认识这一堂课,我们除了让学生感悟圆的美之外,是不是还可以对知识进行挖掘,让学生在感悟美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内涵?就如三角形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使物体更稳定,平行四边形存在的价值是源于它的易变性,那圆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所以笔者想,这堂课的目标,可以定位为:通过对圆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并通过对车轮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圆的价值。

总之,目标导引教学,目标指向未来,只有当学习目标的设计更为合理,更明确具体,更利于指导、可测可评时,才能被教师认可,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具内涵。

(责编 金 铃)c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小学数学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