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相关因素分析

2015-09-19 02:18孙岩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支原体

孙岩妍

辽宁辽阳市中心医院儿科 辽阳 111000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实质性炎症,是一种最常见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部分患儿在恢复期后出现反复头痛发作,给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2]。关于病毒性脑炎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显示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性脑炎有一定的相关性[3]。基础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及其活化产物参与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病毒性脑炎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期证实与病毒性脑炎发生机制的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9-01—2014-12我院小儿科门诊收治的病毒性脑炎后反复头痛发作患儿为研究对象。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和病毒学检查参照第8版《儿科学》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头痛的诊断标准依据国际头疼学会发布的头疼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共纳入106例患儿,男61例,女45例;年龄4~14岁,平均(9.26±2.34)岁,其中<6岁12例,6~10岁56例,>10岁38例。按照2∶1的比例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将门诊就诊的53例神经系统发育正常、且无病毒性脑炎病史、无血液系统疾病和近期感染的患儿为对照。2组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小板检测:采取静脉血2 mL,2%依地酸二钠抗凝,采用CELL-DYN37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目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2.2 支原体抗体检测:采取静脉血2mL,经离心机3 000 r离心,留取上层血清,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支原体抗体(MP-IgM),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购于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检测步骤大致如下:向第1孔和第2~8 孔中分别滴加100μL和25μL血清稀释液,之后用微量移液管向第1孔中滴加25μL 样品,并对1~8 孔进行对倍稀释,用试剂盒中的一支滴管向2 孔中滴加25μL 未致敏粒子,用另一支滴管向第3孔各滴加25μL 致敏粒子,充分混匀30s,在室温下静置2h,观察凝集情况。

1.2.3 超敏C反应蛋白:用取样器吸取末梢血10μL,插入到缓冲液中,室温下放置3min后检测hsCR,试剂盒购自于韩国Bodi Tech Med Inc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百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MP-IgM 检测结果比较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9,P<0.001)。见表1。

表1 2组MP-IgM 检测结果比较 (n)

2.2 2组血小板参数和hsCRP比较见表2。

表2 2组血小板参数和hsCRP比较 ±s)

表2 2组血小板参数和hsCRP比较 ±s)

?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早期积极的诊治,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后出现反复头痛发作,可以为全头性头痛,也可以局限在额部、颞部或枕部,在性质上可表现为跳跃性疼痛、胀痛,部分患者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并发症,极大影响了患儿的生活和学习。

本研究发现,病毒性脑炎恢复期后反复头痛发作的患儿具有较高的MP感染率,MP-IgM 阳性率为4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体为腺病毒、肠道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4]。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CEP 脑炎项目结果显示,MP是最常见的被检测出的相关抗体之一。MP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MP-IgM 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另一方面,MP可以通过直接侵袭损伤脑组织,此外,MP 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还可能与脑组织中抗神经节苷酯抗体、抗半乳糖脑苷酯抗体以及支原体产生的神经毒素作用有关[5]。MP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在临床表现为脑炎及脑膜炎、脑栓塞、颅内出血、脊髓炎等。血小板是机体一种重要的炎症细胞,也是外周血中对化学和物理因素最敏感的成分。在对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指标比较中发现,病毒性脑炎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患者PLT 增多而MPV 减小,血小板计数是反应血小板生成与衰亡平衡的一个直接指标,MPV 则与血小板的代谢和增生有关。国外研究认为,血小板体积越大,所含的活性物质越多。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过程中,当病毒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后,病毒即出现复制,伴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破坏。而内皮细胞损伤是多种疾病损害的早期病变及基本动因,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细胞下的基底膜及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则黏附其上并被激活发生聚集、释放反应。释放的活性物质α颗粒与致密颗粒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微血栓。此时,PLT 出现消耗性降低,MPV 增大。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病情控制后,PLT 增加,而MPV 则减小。C反应蛋白最早发现与1930年,现在临床广泛的应用于感染性和自身免疫学疾病的评价和识别,特别对细菌感染反应真实且迅速,但在病毒感染时C反应蛋白却变化轻微。因此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2组患者C 反应蛋白水平的差距,这与国内研究有一定差异[6]。

综上所述,反复头痛发作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恢复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这种症状可能与支原体感染有一定关系,此外,在血小板相关参数和C 反应蛋白的比较中发现,病毒性脑炎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患儿均有较高血小板计数和较低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全面考虑,正确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提高病毒性脑炎恢复后反复头痛发作的诊治水平。

[1] 杨丽萍,王立文.首都儿科研究所1997-2006年住院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924-926.

[2] 董静静,彭晓音,朱汝南,等.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1-3.

[3] 愈志凌,袁壮,刘春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8):495.

[4] 张保霞.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57-58.

[5] 陈杰.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52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46-47.

[6] 陈德容,卢淑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2):148-149.

猜你喜欢
脑炎病毒性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中药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6例疗效观察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