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坚信自由信仰的改革家

2015-09-29 05:43黄莲莲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卡罗尔女性主义

摘 要: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大街》是他的名作。身处当时女性主义运动时期,他的作品无处不弥漫着女性主义思想影响。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大街》的主人公卡罗尔分析,得出她是一个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及社会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卡罗尔;女性主义;改革家;自由主义者;信仰家

辛克莱·刘易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在1930年因“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且是美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街》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卡罗尔抱着“改革”乡镇的梦想嫁给了一位乡村医生肯尼科特,并对枯燥乏味的小镇生活方方面面进行多次反抗,虽然每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了,然而她那种天真浪漫的态度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自《大街》的出世以来,就受到评论家多方面的评论,如:作品主题,人物,写作技巧,作者思想及艺术,社会意义等等。本文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运用著名女权主义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和佛吉尼亚·分析该作品的主人公卡罗尔,从而得出她是生活的改革家,冲出闺中的自由主义者,人生的信仰家,并对其表示赞扬肯定,她是一位有活力,勇敢,有思想的时代女性。

一、生活的改革家

卡罗尔是刘易斯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她受过良好教育,思想独立,她被称为“超自然的精灵”,“她是如此有胆量,如此敢于冒险,去追求那些虽然模糊但却深信不已的美好与光明。”带着这份精神和激情,她来到了格菲尔草原镇。在她生活在格菲尔草原镇的这些年里,她试图重建小镇中心,尝试改变固有死气沉沉的聚会形式,成立戏剧协会,改革图书馆。同时她也是个贤内助,在家中,她把房间收拾得紧紧有条,装饰得充满了舒适,静谧,艺术气息,她把肯尼科特简陋的医务室给重新精明布置了一下,使得整个医务室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由此可见,卡罗尔就是一个天生的改革家,

二、冲破闺中的一个自由主义者

在《自己的一间房间》这本书上,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描述的房间不再是一件狭隘的女性小屋,而是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想王国,是女性独特经验和情感世界的隐喻。房间是女性心灵栖居的空间,是情感的驻足之所。它给女性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里她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正的自我,自由地宣泄内心的纤细和敏感。

卡罗尔崇尚自由,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做当家作主。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从而获得独处的权利。在自己的房间里她可以自我沉思默想,收心内视,尽管她与丈夫分居的做法受到了小镇上的种种舆论,然而她努力争取自己权利而获得的自由不足一提。

在爱情方面,卡罗尔也是个自由主义者。肯尼科特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真正关心到卡罗尔。他的冷落,他的枯燥以及他对卡罗尔对小镇上的改革的一切反对和讽刺逼得卡罗尔心向他人。她大胆与埃里克在公共场合散步,交谈,而且还在外面一起划船。这严重违背当时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和宗教理念。可见卡罗尔做出这样的行为是下了多大的勇气,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做爱情感情中得自由者。

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方面上,卡罗尔不安于现状,积极投身于社会中,勇敢选择自己的职业。有别于她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她自谋生路,做图书馆管理员;在最后无法忍受小镇上拘谨约束,愚味无知的生活后,她冲出了房间,奔向华盛顿谋职,并在华盛顿有自己一块立足之地,她投身于事业实践中。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女性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然后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投身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卡罗尔拒绝成为易卜生笔下“出走后的娜拉”,她出走后并不是走投无路,无法面对生活,而是积极从事适合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充实自己,且照顾自己的孩子和生活井然有序。由此可见,卡罗尔是一个理智的自由主义者。

三、人生的信仰家

在故事的结尾,卡罗尔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了格菲尔草原镇,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个失败者。身受于当时社会种种因素限制,她向生活妥协了,但仍然保持着她自己的信仰:

“但是,我也不能说全无成功。我从来没有嘲笑过自己的理想,也没有为我的失败找借口。我始终不承认大街是个十全十美的地方!我始終不承认格菲尔草原镇比欧洲还要伟大,还要宽阔!我始终并不承认像只洗碗碟就会让天底下的所有妇女心满意足!就算我没有为原则斗争,我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提出,“从传统意义上说,社会赋予女人的命运是婚姻”,她认为,一切生存都是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结合。婚姻也如此,男性是生产者,是超越家庭与社会的利益,他体现了超越性,而女性注定要延续物种和料理家庭,体现内在性。且她认为女性直到今日婚姻保留着大部分的传统面貌。

身为女人,卡罗尔尽管脱离小镇出去外面的世界闯过,然而传统的这份内在性依然活在她的血液中,为了完成她的自然和社会使命,她最终选择回到了那个枯燥乏味的地方。对于她这个妥协,其实也是千千万万个女性的妥协。为了能够使家庭生活,社会处在一个平衡状态进行,女性就不得不牺牲自己,限制自己直接控制未来和世界的权利,反而是通过丈夫的超越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诚然,在这里并不是挽歌女性这种妥协。值得注意的是,卡罗尔经过生活方面的种种,依然保持着她自己的信仰。而她这种信仰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个美国人所缺的。她把自己的信仰传承给她的下一代,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或许在某一天,格菲尔草原镇就会变成卡罗尔梦想一样,消除“乡村病毒”,镇貌干净整洁,人们充满活力,生活多姿多彩,彼此间真诚,互助,相亲相爱,过着田园式幸福温馨生活。

刘易斯成功塑造了一个思想独立,勇敢,机智,敢于追求自己幸福权利的独特女子。尽管有评论家说卡罗尔是个空想家,失败家,她最终还是无奈妥协于生活,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说,卡罗尔所作出的努力对当时社会女性主义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敲响了关注女性生存的警世钟。

参考文献:

[1]Virginia·Woolf,A Room of Ones Own,Harcourt,Inc,1929.

[2][美]H·刘易斯著,《大街》(中森译),新星出版社,2013.

[3]李美华,《20 年代美国的“乡村病毒”》[J],外国文学研究,1998 年第2 期.

[4]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2014.1重印).

[5]张燕,方海霞,《从《大街》透视辛克莱·刘易斯的自我超越》[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黄莲莲(1990-11),女,广西钦州,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卡罗尔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遗失的美好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