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南城古街聚落肌理研究

2015-10-12 06:35李琳
河南建材 2015年5期
关键词:南城古街院落

李琳

淮海工学院土木学院建筑系(222000)

连云港南城古街聚落肌理研究

李琳

淮海工学院土木学院建筑系(222000)

通过对连云港南城古街聚落肌理的研究,分析了其所在的区位、历史格局、街区肌理、院落肌理及其存留状况,对古街的文化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古街肌理的保护策略研究探索,提出了修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存、政府督导与民众参与并行的积极手段,形成南城古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居环境科学;南城古街;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研究人居环境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1]。”

聚落一词在当今社会中多指人类生活地域中的村落、城镇和城市,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的居住关系、人文关系及社会关系。因此,传统聚落形成模式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进行任何古聚居地分析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 论文背景

文章的实践资料全部来源于对连云港南城进行的古建测绘调研,经前期充分的历史资料研读及后期根据测绘成果进行的图纸汇总,产生了体系化的认识。这里以调研内容为基础,结合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从各方面剖析了南城地区居民建筑的肌理特点,论述了连云港地区传统民居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形态的人居理念。

2 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为南城古镇现状简介。介绍南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基本特色。

第二部分为南城古街聚落肌理分析。通过对南城地区街区肌理、院落肌理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呈现古街区的历史风貌及现状。

第三部分为南城古街价值分析。通过对古街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分析,凸显其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部分为南城古街古迹肌理保护策略研究。介绍“修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存”及“政府督导与民众参与并行”的古建街区保护策略。

3 南城古镇现状简介

南城古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西南,与孔望山遥遥相望,是连云港市和云台区的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镇两侧被东、西凤凰山围合,凤鸣湖沿镇区一侧穿过,形成了“两山夹一镇、秀水镇边流的风水格局。自隋唐以来,一条不足百米长的石级蜿蜒小道穿越山脚之下,通至山门,民间称为神道。镇东与云台山接壤,南临灌云县宁海乡,西接海州区锦屏镇,北与市区毗连,总面积4.8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凤凰城”四字是清代海州州牧王金钧所题。

4 南城古街聚落肌理分析

南城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历史沿革,形成了其特殊的人文景观及聚落特色,带有深刻的地理文化烙印。

古镇聚落的核心是“人”,是人类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大自然为背景,形成的一种聚居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征,总而言之都是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统一[2]。

对于聚落肌理的分析,我们从街区肌理入手,从整体骨架进行分析,逐步延伸到院落及建筑,将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细致分析南城古街整体的民居特色。

4.1街区肌理

南城古街即古凤凰街是连云港最具特色的古街,又叫六朝一条街,从南城门向北全长三华里又九十九步,故有“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之说,是明清时代南城的缩影。古南城的文化精华都浓缩在这条街道的两侧,街宽六尺,在现在看起来非常狭长。由于通过车辆的长期碾压,街心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车辙,反映着古街悠久的历史。古街共用龙骨石1 339块,后经历史变革,绝大多数房屋厦檐被拆除,仅有一些古老的庭院建筑和遗存的“上马石”还依稀可见。窄巷穿行,路两旁的民居毗邻相连,突出了“龙骨型”道路的核心地位。因此,所有的院落也都采取了东西向大门,主入口临向主道路(见图1)。

图1 南城古街街区图

4.2院落肌理

沿着主路前行,高墙封闭,只能根据院墙的长度揣测院落的规模。墙体除了少部分为砖砌的以外,大部分仍然保留了南城典型的建筑风格——乱石砌墙,不用水泥,从有些濒临倒塌的墙体可看出,有些墙体厚度接近半米。青瓦屋面,斗拱出檐伸向街心(见图2)。

图2 南城古街院墙图

由于临街门面过去都是铺面,所以从现在的格局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清时代“前店后坊”的传统住宅模式。

这里的民居每家都有两三道穿堂,三五进庭院。临街的作为店面对外营业,后面依次为第一道、二道、三道、四道天井等作为厢房或主屋的过渡。对应的主屋有的为客厅,有的供家长居住,有的是子女的住所,在大部分的空间利用中,天井往往与厨房、花园菜园等相结合,体现出了功能的多样化(见图3)。

图3 住宅模式图

住房为南北向,大都是“金”字木梁、砖椽,有的带抄手廊,屋内罗砖铺地,屏风隔断,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见图4)。院落内门窗洞口尺度符合人体尺度,不大但是切合生活,有的会在角落处加砌一处小房,比正常尺度略小,作为杂物间用。在院落内,经常会看到散放的芦苇或是条木,这里的人们还是采用着最初流传下来的手法修葺望板、屋面,真正用古老的手法实现了“修旧如旧”。

图4 住房“金”字木梁、砖椽图

4.3建筑特色

南城地区的建筑特色与院落肌理是紧密联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墙面的肌理特色。无论是砖砌的还是乱石砌的,还是用糯米合着石灰砌筑的,每家每户都用精细的笔法进行墙面的装饰,无论是“福”字还是倒挂的蝙蝠、仙鹤或者宝瓶,栩栩如生的刻画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地向往(见图5),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解读,或淡然,或憨乐。在聚落的生活中,这些已经成为一种传承,记载着一座城的静谧与欢乐。在这里,嬉戏的孩童,闲享编织快乐的老人,过着这方水土庇护下的最简致的生活。

图5 建筑墙面装饰图

5 南城古街价值分析

5.1文化价值

通过对南城古街街区肌理、院落肌理及建筑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到隐藏在每一处院落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古老历史文化及当地风俗风情。古街的保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保留苏北民居特色,可以领略古建筑古街区古风貌,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读本。

5.2经济价值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较小的规模,笔者发现旅游业在南城古镇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南城古街作为连云港市民居风情保存良好的古镇,将其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以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法完全可行。通过合理发掘和再现,使游客了解历史,了解古街古建筑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使独特的古街风貌得到公众的认可,对提升南城旅游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6 南城古街肌理保护策略

6.1修葺保护与开发利用并存

“修葺性的保护”与“开发性的利用”是南城古街肌理保护策略的共同出发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葺性的保护”指的是对于古老街巷古老建筑的保护与复原。针对南城的特殊情况及措施的可实施性,“修葺性的保护”是保护建筑的最佳策略[3]。由于建筑搭建方式及手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流失,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修葺的方式拯救濒临坍塌的建筑,保护好建筑的原貌。

“开发性的利用”指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研究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历史街区,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它,使它与周边的城区发展产生新的关系。在重视已存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其特殊价值及特色进行运用并发展,使其具有新的活力[4]。

6.2政府督导与民众参与并行

政府督导与民众参与是相辅相成的必要手段。良好的政府督导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更专业的层面制定保护及开发的规划策略,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上,做到承上启下,兼顾左右,将古城整体个性的表达与城市整体的特色和谐统一起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民众参与侧重的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民众是古街区得以保护发扬的真实力量,是古街区生活地真实体验者。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有效地将民众的意见引入整体策略,是策略得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阿里·迈达尼普尔著,欧阳文等译.城市空间设计——社会空间过程的调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9,8.

[3]刘宛.城市设计实践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6,6.

[4]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6,9.江苏省科技项目:编号2014ZD49

猜你喜欢
南城古街院落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八一作品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南城秋意
怪少女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
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