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间紫气分名后 擘地成川看化龙——记工美大师靳毅先生与他的金龙剑社

2015-10-15 02:37杨府顾国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刀剪刀剑设计

文/杨府 顾国平

笑傲江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蔑视规则,追求一种“无”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侠士们浪迹天涯、快意恩仇,而仗剑行侠正是侠士们留给世人最飘逸的形象,侠士们用自己的价值观维护着心中的那个“天下”。在悠远的中国武文化中,有“十八般”兵器,而最让人感到亲切的,非“刀”与“剑”两种莫属。尤其是剑,名门正派、武功奇高的侠客,一般用的都是“剑”。“剑”是一种文化,自古以来,唯有德者方配用剑。同时,“剑”象征着正义、正直,所代表的是高尚的道德操守,他的气质孤傲、冷静,这其中所透出的,是一种稳重的美感。古时虽刀剑并称,但刀具有实用性,往往杀伐之气太重,而剑则不同,“用剑”被称为“舞剑”,这说明“剑”是用来“舞”才能表现其韵意的。“舞剑”是一种融合了“侠义之气”的审美意象。因此它优雅、高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本代表中华武文化的刀剑的功能已经退化,已由攻防器械转化为极具魅力的珍稀藏品,一种美丽的艺术品。而今痴迷刀剑者,越来越多。而打造刀剑的技术精湛的工美大师却如凤毛麟角。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大连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就有这样一位工美大师,他叫靳毅。说起靳毅和他的金龙剑社,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为了使传统兵器的制作技艺能传之久远,靳毅和他的金龙剑社在承继古法铸剑的基础上,多年来,倾尽心力,研究、揣摩、打造、复原中国经典刀剑。

靳毅是一个想法超前和追求不同流俗的人,他志存高远,打一开始,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就迥异于其他的刀剑制造商。靳毅成立金龙建设的初衷就不仅仅是着眼于国内市场,他在公司成立第二年便携带多款产品前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一年一度的Blade Show,成为当届刀展上唯一一家以中国剑为主的参展商。精美的中国刀剑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金龙剑社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崭露头角成为引领国际市场的新坐标。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刀剑,应该是每一个刀剑生产商的使命。

靳毅1963年生于大连,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国际化的人文气息。靳毅自幼喜欢绘画,爱画成痴,多年来未曾停过画笔。很多时候仅仅一支铅笔,寥寥勾勒即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自学生时代起便博览群书,既爱诗词曲赋,也曾熟读三国。少时读书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每言谈之中,都是旁征博引,博古通今。60年代的人在红旗下成长,经历过下乡的锻炼,培养出那一代人特有的一身正气。经过高考,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入读机械专业。以美术为爱好,以机械为专业,一个灵动一个严谨,两者看似差异,却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1982年大学毕业的他因学业优秀被当时知名国企大连刀剪厂特招为设计师,当时的大连刀剪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刀具生产企业,产品覆盖旅行刀具、实用机械、民用小刀,甚至是指甲钳。自那9年的时间里,他设计的产品难以计数,多款设计荣获国家级大奖,产品远销国内外。现在回想起当初的第一份工作,靳毅觉得自己从事刀剑行业看似意料之外又仿佛自然而然。

而靳毅正式与刀剑结缘正在此时,也就是他在大连刀剪厂工作的第9个年头。也是因缘际遇,1911年春夏之交,一个台湾商人到大陆寻求商机,初步选定与大连刀剪厂合作。但由于国企内部机制的限制,合作最终没有进行下去。但是,台湾商人却在与厂家的合作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靳毅这个颇具才华的青年。当时他已经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和稳定光明的工作前景,刀剪厂的领导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后生寄予厚望。在那个人人求稳定的年代里,他应台商之邀,加入其团队,毅然决定辞去了刀剪厂设计师及共青团团支书的职务,投身于一个当时前景并不明朗的行业。可以想象,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但面对家人的疑虑和领导的挽留,他毅然决然,从不言悔过。至今看来,他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正是跳出那个故步自封的圈子,才能见到更广阔的世界。他感谢原单位领导对他多年来的悉心栽培,也感谢那个带着他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人,也由此开始了他同台湾老板长达二十余年的合作。

这二十年中,靳毅出国参展十几次,从美国亚特兰大的刀展,到拉斯维加斯的枪展,再到德国纽伦堡的IWA展,他见识到了国际上经典的刀剑设计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国外参展之余,唯一的消遣就是逛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的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都曾留下他的足迹。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沉淀与积累,他的设计的刀剑更趋多元化和兼容性。

他创作设计出600余种刀剑等经典冷兵器,其设计领域涵盖中西方传统刀剑、甲胄、兵器,长短参差,款式多样,无不精美绝伦,抚之顿生豪情。翻阅他书架上上千页的设计稿,就仿佛是在浏览一部冷兵器的百科全书。

靳毅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刀剑设计上,在刀剑的加工工艺上,靳毅和他的金龙剑社研发了多项突破性的工艺技术,将很多非刀剑领域的工艺技术加以改造用于刀剑加工,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刀剑制造业的佼佼者。毫不夸张地说,大连刀剑工厂振兴了整个中国的刀剑行业,甚至是挽救了这一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刀剑文化在国际上发扬光大。这,也是靳毅最为看重的一点。

在采访中,靳毅告诉我们说:刀剑设计不仅要求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求过硬的机械物理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懂得美术,那么画出的设计稿只能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如果只懂机械,根本实现不了刀剑作为艺术品的美感。

靳毅在刀剑制作领域可以说是全才也是通才,他熟悉每一设计细节和生产环节乃至辅助材料,每一支待见设计在脑海中成型的一刻,就不仅仅是作为形象的存在,在落笔前就已经详细考虑了刀材、柄材、加工工艺,甚至生产成本。

我们请他谈谈对中国刀剑的认识,他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中华文化鼎盛以来,就有了剑的铸造;这种流传了五千年的兵家之祖,乃发轫于全盛的先秦铜兵时期,由粗短朴实的矛头和匕首,次第演变而成修长而雅致的刀剑。

而自春秋战国青铜剑上出现绚丽多姿的花纹以及成熟合理的合金比例,便可以看出剑这门技艺已经成为结合科技人文的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民族情感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任侠敦厚与文武合一精神的绝佳代言人。

早在《周礼》一书中,即有以身高、地位区分佩剑规格的记载;自汉以降,贵族、百官皆有佩剑之美风;天子以剑为风雅的防身饰物;宗教家则以剑为行法、驱邪、镇方的重要法器。因此,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仅在于锋利剑身的实用面上,更在于一种内涵,一种精神,一种寄托,是民族文化的魂魄所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

他说:侠士君子多爱刀剑。宝剑于铸造之时已尽收天地精华;养成之后,更因与人日月相处,养其灵性,加以其原有锋锐之气故可镇宅辟邪,更可永留后世,成为传家至宝。刀剑虽是钢铁的艺术,但是它体现了历史的、艺术的、武术的内涵,懂刀剑者必对所藏之刀剑呵护备至。

正因为靳毅爱剑、懂剑,所以他在年轻的时 候,大家都捧着铁饭碗过安稳的日子时,他毅然选择辞职,设计和制造剑。在年近退休,大家都盼着休闲生活的时候,他却又选择重光,弘扬民族的刀剑文化,甚至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大连去上海工作。子曰:五十知天命。但他年轻时爱拼的劲头好像并没有随着时光而消磨。用他的话说,他不能安安稳稳坐等退休,因为他还有一帮兄弟正面临失业的危机。他说兄弟很多都是从刀剪厂一期共事,然后又一起投身刀剑行业的同事。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同一家企业同一个行业工作二三十年的状况,他们的半生都从事刀剑加工,现实已经不允许他们改行换业。假如就此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不仅是个人宝贵经验的浪费,也是刀剑行业的一大损失。

参加刀展是一个向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的时机,靳毅计划参加每年一度的国际刀展,让世界有很多的机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如今的金龙剑社已然是一家成熟的专业从事艺术刀剑及金属工艺品设计、制造和销售的实体企业。以靳毅为首的研发团队也成为业内最具竞争力的新生力量,无论从维京时代,罗马时代,高地人,波斯,日本,现代等兵器,还是从青铜器,铁器,大马士革钢,直至现代合金材料都进行全面的研究,形成深厚的设计功力与经验。

中国的铸剑师美妙的工艺,是一种刚开始在中国或其他地方被重新发现的艺术形式。我们生活在每一日都出现新发明的时代。当我们开始认识到靳毅和他的金龙剑社所涉及的形式和功能完美结合的美丽图案,以及由上好的材料创造出的一把刀剑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华武文化的博大与深邃,是美学与哲学的巧妙结合。在现代工艺更加精细化的时代,显然,这里仍然有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等待探索。可喜的是,靳毅和他的金龙剑社团队面对未来,更加雄心勃勃,要展现更多样更广泛的实力,以刀剑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中西合璧,要以更加精湛的产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兵器领域,浓墨重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猜你喜欢
刀剪刀剑设计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
交流促发展 合作创未来 日本刃物出口工业组合考察阳江刀剪产业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磨刀剪时为什么要加水?
设计之味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