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寨隧道不良地质及处理措施论述

2015-10-21 16:40李顺中
基层建设 2015年36期

李顺中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中寨隧道是六枝至六盘水高速公路中的一条中长隧道,全长700多m。施工中碰到的不良地质主要有:进口端为粘土夹块石堆积土;隧道中段有约70m全断面高含水黄粘土;出口段为煤系地层顺层。根据出现的不良地质问题,建设、设计、咨询、监理、施工多次现场勘查并采用必要的处理措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并顺利贯通。

关键词:中寨隧道;不良地质;堆积体;黄粘土;煤系地层;偏压

中寨隧道位于贵州省六盘水至镇宁高速公路六盘水至六枝段第3合同段,为分离式隧道,其中左线里程ZK68+422~ZK69+160,全长738m,;右线里程YK68+440~YK69+200,全长760m。

辖区地层岩性:根据钻探、物探及地质调绘,地层岩性由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角砾、碎石,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砂岩、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页岩,石炭系上统马平群(C3mp)灰岩。第四系土层主要为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角砾、碎石,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洞口斜面坡地带及洞身地表,其结构特征如下:

粉质黏土(Q4dl+el):灰褐色,黄褐色,可塑,含约3%角砾,粒径2-10mm,分布不均匀。该层土进口段于石槽内、石芽之间星点状、片状、带状不连续分布,上部常见植物根分布,层厚0.5~1.0m,洞身地表及出口段连续分布。

角砾(Q4dl+el):黄褐色,中密,稍湿,母岩成份为灰岩,粒径2-20mm,尖棱状,含量约55%,粉质黏土充填,分布不均。该层土进口段与石槽、石芽之间呈点状、片状、带状不连续分布,厚度不均,层厚1.0~6.1m。

碎石(Q4dl+el):黄褐色,稍密,稍湿,母岩成份为砂岩,粒径20-60mm,尖棱状,含量约60%,粘性土充填,分布不均。该层土出口段连续分布,厚度不均,层厚1.0~3.5m。

基岩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砂岩、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页岩和石炭系上统马平群(C3mp)灰岩,依据其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强度差异划分为中风化一个风化岩带:

中风化砂岩夹砂质泥岩、页岩(P1l),呈层状连续分布,砂质结构,中厚层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呈放射状,隙面见褐黄色~褐红色铁质浸染,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

中风化灰岩(C3mp),呈层状连续分布,隐晶质结构,中厚层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隙面见褐黄色~褐红色铁质浸染,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

由地层岩性可判断,隧道辖区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在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良地质现象及处理措施:

1、进口段粘土夹块石堆积土

该不良地质对洞口段造成的工程危害主要为:边仰坡滑坡、隧道在开挖时容易造成冒顶式塌方,存在重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该隧道在施工完大管棚和套拱后,发现设计仰坡外50m自然坡面出现5~20 cm裂缝,并有局部坍陷;同时混凝土套拱也出现裂纹。这种情况说明隧道边仰坡已经处于失稳状态。针对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决定对该段坡面实施地面小导管高压预注浆处理,以提高围岩强度,改善隧道成拱的作用;洞内采用CD法施工,以控制初支的变形和围岩的稳定。

注浆实施方案:注浆材料采用水泥单液浆和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两种,即外围周边孔采用双液浆,内部采用水泥单液浆。当内部的地下水丰富,地下水活动较强,吸浆量大,注浆压力不上升的情况下内外均采用双液浆。为了选择适合广福隧道地表注浆的最佳浆液配合比,对各配合比的浆液性能作几组有代表性的现场试验,重点比较其凝结时间、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根据试验结果及设备所能达到的要求,决定单浆液水灰比为0.5︰1,双浆液水灰比为0.8︰1,而水玻璃和水泥的质量比为3︰20。注浆范围可根据地质情况、地下水压力大小和隧道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来说,注浆加固半径为隧道开挖半径的2~3倍,当地下水压力过大或在水下施工时,应为隧道开挖半径的4~6倍。本次地表注浆加固的竖向范围为开挖轮廓拱顶以上8m至仰拱底以下2m;横向范围为开挖轮廓以外3.8m。注浆孔布设根据注浆试验确定注浆的扩散半径为1.5m,并通过现场对注浆压力、注浆时,先行钻孔,钻孔孔径为91mm;之后在钻孔内放入42mm的钢管,钢管下半段钻设孔径φ10mm间距40mm呈梅花型布置的花孔;最后通过钢管向围岩注浆。注浆压力是给予浆液在土层中渗透、扩散、劈裂及压实的能量,其大小决定着注浆效果的好坏和费用的高低。注浆次序在设计注浆孔的排列时,一般原则是从外围进行围、堵、截,内部进行填、压,以获得良好的注浆效果。本段注浆顺序为:整体注浆时先外围后内部,并采取隔孔注浆方式;分段注浆先注沟侧周边孔,后注山侧周边孔。每孔又采取分节注浆的方式,每次注浆结束后及时清孔,以便保证下次顺利压注。注浆结束标准以注浆终压和注浆量进行综合判定。

2、全断面高含水粘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含水量激增,使其自稳能力大减,造成拱顶上部地表下沉,山体开裂,使已做好的拱部初期支护变形、开裂、下沉,使施工受阻。对YK68+920~YK68+955.7段已变形初支采取处理措施,采取打φ108的钢管桩,拱圈基础位置钢管桩加密,初期支护以下增设每个为2m宽的临时钢筋混凝土套拱,每个套拱之间距离按3m进行设置,减少变形,逐级拆换已变形的初期支护。对未开挖段,严格按照微台阶法施工,台阶不宜超过5m,初期支护必须早封闭;要认真加固拱脚,保证拱脚位于原状土上,拱脚所加临时长钢垫板;边墙马口跳槽开挖必须单侧落底或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部断面两侧拱脚同时悬空;落底长度应视围岩状况而定,一般采用1m~3m,并不得大于6m;仰拱开挖前,宜架设临时横撑顶紧两侧墙脚,防止边墙内挤,待仰拱混凝土达到混凝土强度70%才能拆除;量测工作必须及时,以观察拱顶、拱脚和边墙中部的位移值,当发现速率增大时,应立即浇筑二次衬砌,或先行构件支顶;当围岩压力极大,其变形速率难以收敛时,可先修筑临时仰拱,并考虑采用其它开挖方法。设计变更和施工方案修改后,施工速度达到正常的月进尺。根据隧道周边位移的量测结果,变形基本控制在1cm之间。表明结构是稳定的,应用该方法顺利的通过了前方软弱围岩地段。

3、出口段煤系地层夹软弱薄层顺层:该隧道左洞出口端ZK69+150~ZK69+160段明洞套拱已基本施工完毕,ZK69+111~ZK69+150段暗洞已施工,出口端挖方路基已基本开挖至设计标高。2014年8月30日上午,出口端左洞边仰坡出现坍塌,已施工好的明洞、套拱均被破坏,已开挖好的洞身被掩埋,洞身上方出现裂缝,缝宽最宽处约80cm。根据调查结合本段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该段边坡经工程切坡后,坡度变陡,破坏了原始水、土和植被环境,在大气降雨的作用下,雨水顺坡渗流至层间软弱夹层,顺层坡度25~30?,导致层间结合面抗剪强度降低,从而产生顺层滑动。结合会议意见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本段进行处治设计,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对隧道左洞及左洞出口处路基段采用回填反压处理,控制坡体变形进一步发展。

2、与ZK69+135~ZK69+189段右侧设置抗滑桩支挡,ZK69+145~ZK69+189段抗滑桩截面尺寸2×3m,间距4m布设,桩长13~18m;ZK69+135~ZK69+145段抗滑桩截面尺寸2×2.5m,间距5m布设,桩长20~26m。抗滑桩共布设18根,桩长共441m。ZK69+145~ZK69+189段抗滑桩桩间设置C20片石砼挡土墙。

3、路基段根据现有情况重新进行坡形坡率设计,左侧边坡坡率为1:0.75~1:1.5,坡面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右侧原则上尽量不扰动现有滑体,局部位置根据地面线情况适当修坡,坡率设置为1:1.5,坡面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坡顶设山坡截水沟,加强排水。

通过对以上不良地质的处理,中寨隧道的施工安全和質量得到保证,实现了按期贯通的目标工期。总之隧道施工除前期地质勘测工作要做到精准,设计采用合理的支挡加固措施外,还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工艺及程序,避免施工过程中隧道坍塌变形,边坡失稳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留下后患,影响边坡的长期稳定和运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