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乡土景观设计初探

2015-10-21 17:10彭佳佳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设计景观

【摘要】针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地域特色逐渐缺失、使用人口成分改变等问题,利用与发展乡土景观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时设计师应充分理解乡土景观设计,平衡好保护与创新两个方面,创设出符合城乡发展规划,适宜人居,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增大其经济价值的良好新环境。

【关键词】乡土景观;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居住模式都逐渐趋同,甚至连城市的风貌和景观也趋于相似[1],城市肌理遭到破坏,相似的建筑及景观使我们无法感知城市特色,原有的韵味逐渐失去,如今新农村建设也正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景观正被行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提及,除了开发建设新的风景区,如何利用乡村现有条件,在以保证城镇化各项发展要求的同时,不使当地的特色景观趋于统一失去特色,另外由于乡村、古镇旅游的开发,当地的人群结构发生改变,需要设计新的景观尺度,这些问题已经慢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一.我国新农村景观现状

1.我国新农村景观建设

农村景观原本是在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各个时期当地居民及能工巧匠的经验慢慢演化而来的,有时还受特殊时期及特殊历史事件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底蕴。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景观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设计规划较好的新农村能在创造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保留当地原有特色,例如江西婺源、湖南凤凰、安徽宏村等。与此同时,由于对建设速度及现代化的过分追求,在如今的新农村,一排排整齐化一的楼房取代了原有的平房、围墙,各处形式统一、排放整齐,原有村落失去特色,村与村,村与城市之间失去景观个性。有的村落追逐潮流及利益,在设计规划时选择建设具有他人特色的风情街,引入外地文化而放弃延续开发本地原有特色;有的村落在规划过程中甚至放弃景观建设,只着眼于统一楼房的搭建,这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原有的村头等风水形制在以前可作为群体交流信息以及活动场所,而每家每户的院子也是村民生活交流的场地,改成楼房后的新农村则失去了这样的活动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办公楼区域及住区中间的活动广场或绿地。

2.新农村景观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的长期以来城乡二元格局的历史背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城市趋于繁华,而乡村特色景观正逐渐失去。中国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势必同欧洲一样,都是朝着工业化、被开发、具有传统印记、自然遗存和逐渐消失这五种趋势发展的,我国乡村景观目前形成的农家乐、农业园区等仅仅将旅游设施局限于有限的面积内,导致这种模式面临着局部零散、规模小、形式单一趋同的趋势[2]。从乡土景观设计入手,逐步改善我国新农村景观现状,保持及发展我国各地域特有景观优势的发展刻不容缓。

二.乡土景观的概念及特征

1.乡土景观的概念

"乡土"的英文vernacular源自拉丁语vernaculars,意为土生土长的。 "乡"通常指乡村地区,"土"也就是农村。指泥土、土壤、田地,引申为本土的、当地的、民间的,故土的。可见,都与乡村、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3]。乡土是指本地的风貌、固有的特征,乡土景观由两种形式构成,一是在场地原址上经过长时期沉淀而来的地域景象,经历过多代人的改造修葺,取材及构造几乎完全适应当地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现代人通过对一特定地域的了解,提取其文化精髓而创设的新的景观环境。

2.乡土景观的特征

2.1乡土景观的人文特征

乡土景观本是从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发展而来,一代一代,积攒了厚重人文情怀。因此它都是质朴、温馨的,是居住在当地的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村里的一条河流、一口古井、一颗老树、一处祠堂等等,都有着数不清的故事,都记载了村民们的记忆。人们在使用这块场地时,不是带有探索未知的新奇感,而是踏实的归属感。这是乡土景观区别于现代景观最突出的地方。它有一个历史的延续性,在被世世代代改变发展的同时,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2乡土景观的场地特征

乡土景观是最尊重场地现状的景观设计,他首先由场地现有条件发展而来,建筑依山傍水而设,留有较大场地作为广场集散交流空间,乡土植物直接应用。同时,乡土景观的形成也最接地气,是对于原场地最充分的应用,他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乡村环境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而正是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环境特色[4]。由于乡土景观主要是从农民的生活出发,除了美观更注重实用性,或者说他首先是为了抵御一些自然的侵害或者获得更好的自然资源而逐渐发展至今的。

三.乡土景观发展方向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地区传统文化[5]。顺应我国建设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应当合理发展乡土景观,延续其生命。而不是让其毁于一旦令后世遗憾。同时作为景观规划角度而言,研究乡土景观有助于我们在设计中更好的尊重场地、尊重人,满足普通人的生活需求,也能使得设计更"接地气"[1]。

乡土景观可从保护与创设两个方向来入手,同时,若是作为景区开发也应当不破坏传统格局,游人在参与体验时不影响大多数村民的生活,乡村旅游圈可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在外围发展;若是不作为景区我们也不能忽视为村民创设更宜居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乡土景观的保护范围大体上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人、古村落的文化、文化遗址等[6]。保留当地人与环境的独特情感,既为当地人留下宝贵记忆也能使外来人员参与其中,成为共同的历史印证。

历史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对于乡村的认识不应只局限在于一昧的重复过去,对乡土景觀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保护,更多的在于发展,提取符号信息,结合当地历史与现状条件,发展当地的乡土景观,不是侵略性的大肆发展,而扎根于地域脉源,符合当地原有景观肌理。

四.结语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原有宝贵景观资源的流失,乡土景观发展愈显重要。在未来,应注重保护与创设的合理结合,兼顾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创设更加适宜人居的新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 蒙倩彬.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论文集.

[2] 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6-57.

[3] 邓谨,张金梅.回归乡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范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08.

[4]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郑小东.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乡土建筑创作[D].北京:清华大学,2004.

[6] 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1999( 11),52 - 53.

作者简介

彭佳佳,1992年9月生,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北方工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