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015-10-21 17:10郑梅源蔡志坤李涛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33期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郑梅源 蔡志坤 李涛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百姓生活对水资源量与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全社会缺乏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大肆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造成水土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流失破坏。河道是水利工程改造建设的对象,加强对河道治理,从生态角度入手,探索开发生态水利河道治理方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水利;优势;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前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及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水是生命之源,然而,由于长期不重视河道的生态保护,我国水污染极其严重,已经影响到百姓的安全用水。为保证百姓的用水安全,做好河道治理工程意义重大。生态水利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构建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对河道治理工程的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就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优势作用,论述了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应用。

1、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比较单一,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

1.1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河道两侧的植被作为河道和河岸的生态过渡带,河岸生态缓冲带的边缘效应极其明显。

1.2生态水利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对水资源需求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建设,其对水力资源的利用也趋向综合性,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实现多元化。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水利工程无法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效果,反之却带来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河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能够在实现河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变为现实,这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1.4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途径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支持着世间万物的生存与繁衍。在实际生活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确保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这种良性循环状态,就必须控制好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水作为万物之源,其在生态环境系统当中的作用性无可比拟,做好对其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途径。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以人工的方式刻意地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而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即生物链关系,生物同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工改造后的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环境、人、河道生物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将生态水利理念应用到河道治理工程中。

2.1生态河堤的建设生态河堤是指通过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和人工护岸,使其能在保持河床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解功能,在实现对河道有效治理的同时,达到抗洪防涝和水土保持的目的。

2.1.1生态河堤類型根据目前我国水利部门的实际技术水平与工作效果来看,生态河堤主要有3大类型。

(1)自然原型护岸。此类河堤是指通过人工作用,实现对河提自然原型的恢复和对河道的治理与生态保护,具体栽植物种有芦苇、水杨、柳树等。

(2)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与自然原型护岸基本相同,但相比于自然原型护岸,其又增加了天然材料进行护底,以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效果。

(3)人工自然型护岸。此类护岸完全依靠人工对河岸实际生态环境的研究、调查,而为河道构建起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护岸类型。

2.1.2生态河堤建设原则生态河堤

(1)自然性原则。在进行生态河堤建设时,需尽量选用自然材料,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

(2)亲水性原则。生态河堤作为以河道为基础的岸堤建设,其必须要保证岸堤植物的亲水性,才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进而达到生态河堤建设效果。

(3)协调性原则。生态河堤是以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护岸建设,为保证其与河道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性,必须要确保生态河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4)经济性原则。在任何工程建设中,经济性原则都非常重要,如何在达到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对建设成本的最大化控制,是生态河堤建设的基本原则。

2.2生态护坡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3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2.3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是河道水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性和异质性。丰富水域生物群落的种类。

2.4自然化河流建设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体现相关水系功能,又要满足河流原始自然风情与生态环境的构造。

2.4.1自然化河流建设原则自然化河流建设以自然为主,因此其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建设原则。需要注意的就是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要尽量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动力来对河道进行治理,让河道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

2.4.2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从河道组成部分角度分析,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主要有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两种。其中,河道治理主要是通过对河道流路、河床物理特性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对自然河流状态的构建,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保证河床的多孔化表现,确保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从而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生物物种多样化发展,达到真正的自然化表现状态。護岸治理是选用生态水利方案来构造自然型生态护岸,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为河道的自然生态发展打下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指的是为了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河道治理措施;生态水利以突出自然特征为主调,让人们更加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对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把握,对症下药,保证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效果,促使河道恢复生机,水资源回到甘醇、清亮的状态,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荣.处理好河道整治护岸工程与景观关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浙江水利科技,2003(05):37-39.

[2]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3(10):5-10.

[3]王薇,李传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2003(09):57-59.

[4]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07):7-11.

[5]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于贵瑞.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3(05):162-166.

[6]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05):37-38,40.

猜你喜欢
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关于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的探讨
关于现代生态水利设计的研究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联梁型钢大跨度悬挑脚手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EDA平台支撑的轨道交通信控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跨线牵引无人机的飞行方案设计
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式毕业设计改革
关于河道生态水利设计的探究